
罗川,可谓一马平川。
一条自东向西的川道,将正宁县域的大塬划分为两道平行的塬面:川道以南的永和塬和川道以北的榆林子塬。
行走川道,南北群峰耸立,地势开阔,罗水(今称四郎河)贯穿其中,蜿蜒西去,朝晖夕阴,风景秀美。罗水,便是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子午岭,全长78公里。
罗川城傍水而建,是正宁县的古县城,位于罗水北岸。
据历史记载,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此重置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一直持续到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县名虽然几多变更,但罗川城作为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
罗川城的建筑,围绕“十”字造型排列,有民居、有农田、有校舍、有商铺,不远处的山头萦绕着袅袅炊烟。若不是那重重叠叠的历史遗存,罗川更像一座普通的村庄。
罗川这座城,作为县治1500余年,后作为罗川乡人民政府驻地,2005年罗川撤乡为村,划归正宁县永和镇。
罗川牌坊,在罗川窄小的街道上一溜站着。古时凡牌坊立处,正是街市繁华之地,交通要冲。竖立的牌坊装点得古城街道层层叠叠,一派兴盛。
那时,为景清所立的“榜眼坊”,为巩焴所立的“学宪坊”,还有为赵邦清所立及赵邦清为其母所立的三座牌坊,至今仍在街市的正道大衢中耸立着,它们所支撑的雅正精神,昭彰的文化景象,具体而持续对民风给予了教化。
罗川因“民俗淳厚,原隰连延”,哺育出正德之臣,而正德之臣又教化加深着“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的形成,二者相辅相依,辩证互生。所有这一切,不管人文与自然的环境关系,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内部的相互影响,都已深深地镶进了几座牌坊。
如今,漫步城内,沿街布设着百货、药铺、饮食服务等20余家40余间铺面房。清官、天官、恩宠3坊和文庙大殿5间、铁旗杆1对尚存。还有城墙仍留一残段。据《正宁县志》记载,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由守御枢密院副使张天福征集民夫,重修县治城垣。东西二门,分别称为“朝阳”“永春”。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知县阎国脉开小南门以泄水,并补修城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知县安如嵩创开南门,曰“安庆”。
位于赵氏牌坊西南侧的赵氏祠堂,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坐南面北,面阔三间,明柱砖木结构,斗拱平檐,顶镶脊兽。内有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及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题、随从陈德懿书“清清清”碑刻。铁旗杆,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腹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斗四角各竖飘扬状小旗,斗角下系小铃,迎风鸣响。杆下部悬砌一铸铁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
建于元代至正(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的文庙大殿,虽毁于兵燹,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作过修补。现存大成殿5间,连同殿前平台,占地1100平方米,保存完好,颇具文化韵味和地标特色。
在古县城罗川,尤其对于明代真宁三清,人们都会脱口而出:“正宁有三清,景清、巩清、赵邦清”。他们作为儒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能进谋国事,退守自洁。他们不同流合污,不与权贵相攀附,不与污吏共角逐。聪明睿智,动静思虑,敏于事,慎于言。一旦被削职,则归于故里,“躬耕于田,奉养老母”(赵邦清);“因兵丁艰难,谢任归里”(巩焴),他们文质彬彬,却有君子风范,“倜傥尚大节,刚直不阿”(景清)的高风亮节,深植民心。
以一种崇敬和神往的心情,徜徉在“三清”的遗风里,他们身上那种为人臣子的忠孝刚烈精神的总括体现,那种诗书士人宽温爱人的儒家风范,那种立身处世追求是非曲直的君子气节,以及他们传统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精神,感召着后人。
岁月流逝,如今罗川城下,除了文庙、古柏,还高矗着几座雄立的牌坊。遗憾的是,备受兵患战乱,遭遇十年浩劫,一次次历史车轮的出轨脱毂以后,罗川街道如今所存的,仅有为赵邦清所立的“天官坊”和“清官坊”(均高8.4米,宽约8.23米)。以及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请立的“恩宠坊”(高9.7米,宽8.35米),历经风雨,维系着那份悠远的韵味。
走近牌坊,以手扶之,以心悟之。“天官坊”和“清官坊”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同时所建,纪念着做人从政、珠璧一体的高洁品德。“恩宠坊”乃万历四十五年所立。三坊的雕凿技艺都十分精良,尤其“恩宠坊”的造型制作,全以红砂岩为料凿磨镶构而成,通体雕作,浮雕图案有飞禽走兽、山水云雾、草木花卉、庭舍人物,三层盖顶,无论从外观形体还是用料着工,都精过“天官坊”“清官坊”,看得出赵邦清身为人子,对其母的感恩和孝敬。
这3座石牌坊历经300余年,雄姿不减,完整无损,傲然耸立。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