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婚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婚,得到认可后,便提供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合,若合,男方即遣媒议聘,择日将聘金彩礼送往女家,并商定婚期。
婚前一日,男方备贡簋,内盛酒、鸡、肉等送往女方,谓之“担酒”,女方收下半数,余半回敬。
结婚之日,新郎胸佩大红花与伴郎打着灯笼,后跟执事和花轿,排成两行前往女家迎亲。到女家门前,由小舅子接迎,岳父赠给新郎压腰钱,偶有赠金器、地契,随后请食太平线面。新娘梳洗打扮后,穿上新衣新鞋,脚不能再沾娘家宅地,由舅舅背入轿中,弟锁轿门,小舅送过门。新娘上轿要哭泣,以示对娘家恋恋不舍。途中若遇神庙、村口、大树、晒谷场均要放鞭炮。
到夫家时,新娘头蒙红头布,由伴娘挽扶下轿。尔后依次拜天地、祖宗、公婆、夫妻对拜。
入洞房后,不论男女老少均可逗弄新郎新娘,名曰闹洞房。
婚后1~3天内,娘家宴请新婚夫妇及亲朋好友,俗称回门酒,新婚夫妇要携带糕点、蜜饯等礼品赠送,当日宴席散后返家。
寡妇再嫁,须由后门上黑色小轿,天黑而去,进夫家时跨进火堆进门,意谓烧去晦气。
五四运动后,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为传统习俗所左右,开始自由恋爱,举行文明婚礼,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其余的从简,甚至不备宴席,但民间仍沿旧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主,一夫一妻。50~60年代,革命化婚礼风行一时,结婚时给亲朋好友及同事吃喜糖,取两人铺盖合二为一,众人到其新房祝贺,赠送纪念品,婚礼简朴热闹。但在乡间,传统的包办婚姻及彩礼之风仍十分盛行。70年代后,无论城乡,结婚除了礼金外,还要求男家有缝纫机、收录机、手表等。至80年代,加至彩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结婚宴席也大肆铺张。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 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