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遵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比如明清时期,川北一带的老百姓对知识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极致。清咸丰年间,盐亭县还曾经有明文规定: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塔焚化。过去,当地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惜字篼”,废弃字纸都要集中存放在里面,因此还出现了专门的“化字队伍”。
20世纪以来,敬惜字纸的传统逐渐式微,很多字库塔也被毁坏。即便是幸运留存于世的石塔,现代人对其也极为陌生。这些硕果仅存的字库塔成了遗迹,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研究的对象。
如今,在南方的荒野田畴间,仍然存在着两百多座清代字库塔。盐亭县则为全国字库塔最多的地方,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座。
这些年,虽然少有人来烧字焚纸,但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老人会到塔前点蜡祭拜,祈福许愿。或许,只有惜墨如金坊一旁的那棵百年黄桷树才知道字库塔最初的作用。
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老冯还告诉记者,这些字库塔为研究清代古建筑、古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也有一些字库塔因为长期在户外被风化雨淋以及人为故意损伤,被严重破坏,需要保护。“像莲池寺字库塔,年初县文管所就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在塔身周围修了围栏、石地板,以防止村里的牛羊破坏石塔。平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巡查和保护。”老冯说。
在四川各地,这样的字库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记者住家附近有个惜字宫街,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嘉庆《四川通志·祠庙》说:“惜字宫,古禹庙也,前殿祀仓颉,中殿礼禹王。”称这条街在明清时建有类似亭或塔的炉体,用来焚烧字纸,称为“惜字亭”或“惜字宫”。随着历史的演进,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
成都周边最有名的是崇州街子古镇的字库塔。该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第四层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旧时,信奉“惜字是福”的街子人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事,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放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于是百姓分别在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修建了两座专供焚纸用的字库。上场口的那座已毁,下场口的这座至今保存完好。
龙泉驿洛带古镇也有一座字库塔,它修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字库塔被拆除。而今天所看到的字库塔则是近几年修建的,但是当地政府在修建时考虑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就采用了清代的砖。这些清代的砖,都不是仿制品,而是大慈寺拆迁时,从那里买过来的。
雅安上里古镇有一座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的字库塔(当地人叫文峰塔),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塔上因刻写了红军的标语,而共同成为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
西充县有一座著名的胥氏祠字库塔,该塔为六方形五级楼阁,塔座为正方形,边长2.4米,高0.3米。底层东南侧题刻《胥氏祠字库库序》,塔身第二层西侧有方形化字口,塔刹早年已毁。
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字库塔群也远近有名,是全国县级保存惜字塔较多的一个县,共由六座字库塔组成,分别坐落于德昌县的茨达镇、巴洞乡、德州镇、六所镇、小高镇、麻栗镇等六个乡镇,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古代崇文敬字思想意识的反映。多年前我在德昌采访时听说,到民国晚期,德昌街上仅有一位读过古书,穿着旧长衫的肖和林老先生在捡字纸,解放后,这位老先生也停止了他的惜字活动。
在四川广袤的乡镇,这样的字库塔还有很多,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数字。
在四川,字库塔造型丰富,并具有不同风格,它们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大都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加更多修饰。
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自明清开始,四川地区的字库塔大多逐渐演变为一种祈福的载体。人们将它设在衙门、书院,有的设在寺庙、街口、乡间地头,还有些大户人家设在自家花园中,供上仓颉、文昌帝君、孔圣人等文神之位,希望得到庇佑而金榜题名。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