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的“蚯蚓灯”是由一连串安放在木板上的灯笼连接而成,整体构造类似于“板凳龙”。长约2.2米、宽0.12米、高约0.7米。它没有龙头和龙尾,从头到尾都是木板安灯笼,形状酷似一条长长的蚯蚓,所以叫“蚯蚓灯”。组成蚯蚓的每个八角形灯笼都插有花束;灯笼外面有的贴着剪纸,有的自蒙着花布,有的干脆用透明薄膜纸包裹着,上面再贴上各种青草叶片。蚯蚓灯舞起来特别猛烈,可进可退,哪头的力量大就朝哪头走。
鱼仔灯是泰宁东石村茶东坑独有的一种游灯形式。它是用竹篾作筋,包纸作面,形如鲤鱼的灯,亦称"鲤鱼灯"。一般有黄面红鳞和白底绿鳞两种。舞灯时,人手一盏,人数成双,排成队,舞姿和队形变化多,时而鲤鱼穿浪,时而鲤鱼跳龙门,时而鱼仔穿花,时而双龙出水,形态逼真,同时有胡琴锣鼓伴奏,节奏如"茶东坑、茶东坑、茶东坑坑茶坑坑"。人们老远听到锣鼓声,便知是茶东坑的鱼仔灯到了。
闹春田是宁化县石壁客家人特有的,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六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同时展示村民强健的体魄。“闹春田”的另一寓意,则是通过这番戏闹,唤醒沉睡的大地,迎接春耕的到来。
夏坊古游傩与福建其他地方的傩舞、傩戏有着明显的不同,更具有原始的味道。在游神过程中,它并不停下来当众表演,而是在不断的行进之中,走村串户,手执竹鞭左右挥舞,驱邪逐疫,为人们祈祥纳福。夏坊古游傩之所以流传至今,显然是与夏坊所处的偏远环境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坊的“七圣”崇拜对于研究古代傩文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不仅保留了这种文化的原始韵味,而且在它身上还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添加的新印记。
在旧社会,迎"烛桥"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除大湖外,永安各地,如贡川、小陶、曹远、安砂、茅坪等地乡村都十分盛行迎"烛桥"。其他地方迎烛桥大都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唯大湖的迎烛桥在农历二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个中缘由有待探索。但解放后,大湖迎烛桥灯的时间有所改变,也改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十五晚上桥灯还经常参加永安市举办的闹元宵活动呢。不管是大湖还是永安其他地方的烛桥灯,都以麒麟作头灯,鲤鱼灯压阵,故有“麒麟头、鲤鱼尾”之说。麒麟在永安人心目中是仁兽,以麒麟为灯头,蕴含着人们祈望赐福安康的心理,象征着祥瑞;而采用鲤鱼压尾,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和年年有余之意。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