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礼仪繁琐,且有早婚、童养媳等陋习。
男女从订婚到结婚要“六礼告成” 。先是问亲,媒人经过“是媒不是媒,先跑两三回”之后,女方把“帖庚”(即婚单,写有女方生辰年、月、日、时的单子)交媒人带回男方,双方在此时百事顺利,约定吉日相亲。相亲时,男方带上糕点、一对首饰、两件衣物等礼物,到女方家里去,双方父母、姑娘、小伙子见面。双方相亲同意订婚时,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要“彩礼”:钱财、衣服、首饰等。媒人传话,与男方协商同意后,经媒人传话,择定吉日,男方到女方家里去送礼。女方一般要请族长或至亲,与男方家长吃饭,表示女儿已许人家。
解放前早婚较多,一般是男18岁,女15岁,男方送四色彩礼(衣服、首饰、糕点等,红纸上有龙凤呈祥的“ 礼帖”,上写结婚日期)。女方同意后,在婚期前一月,男方用顶上等白面蒸“卷子” 数十个,送给女方。女方给亲友送“卷子”,通知婚期备置“添箱”。女方近亲如舅、姑、姐的添箱是指派的镜子、衣箱、裙子、洗脸盆、灯盏等生活常用品。同时,女方家准备陪嫁“妆奁” ,男方也积极准备繁琐的结婚事宜。婚礼的先一天,女家办“上马筵席” ,招待送添箱、陪嫁妆的亲戚、乡邻,并招待男方前来“上头”的客人。“上头” 仪礼主要是男方派同辈一老一少,带上头巾、头绳、鬓花、花冠、凤袄、化妆品、糕点等,还有“开脸”单子,一对大酒壶,到女方家去。
女方按开脸单子选定的吉时、面向,洗头、刮脸,缯起发簪,穿上凤袄。从此,已不算是“黄毛丫头” 了。结婚当天,男方备四色礼品,还有蜜、油各一盏,抬花轿或备轿车一乘前往迎亲。轿或轿车中坐有娶女客和压轿小男孩,外随一匹丁马,与花轿同行。到了女家,吃过“长路面”,女方着花冠、凤衣、石榴花缎绣鞋,走布或由亲人背上轿。送亲的人随之骑马或坐车同行。轿到男家,新郎穿礼服、披红、插金花,出门迎亲。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上搭红布。新娘由送女客和娶女客挽扶下轿,顶盖头,挟织布藤,上系铜镜,踏布入门。进门时,男方给女方一份礼物(一般是银元),宾相用五色粮食、小铜钱和谷草节撒在新娘身上,叫“打草”。新娘进门后,宾相即将谷草甩上房去,寓意登高。
在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走到“天地堂”前,举行婚礼,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相拜,礼毕入洞房。进洞房后,先是盥洗,新娘用新郎家的水洗面、梳妆,请钥匙,开衣箱,换衣服,打扮毕,行合卺礼,新婚夫妇换杯喝蜜合油,吃交杯酒。再摇房,由一个身体好、多儿多女的妇女,用一个木盒装六个核桃、六个大枣,满屋走动,边走边摇,嘴里念叨“摇房摇房,女儿满堂。福禄寿喜,白头吉祥”、“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生女满院跑”等。外边开席请客,新郎新娘敬酒,饭后谢媒。女方客人走时,新郎要给丈人赶车或牵马相送。闹洞房的名目繁多,大多是以促成夫妻合好为内容。一般轻狂下流的言行,彻夜不停的哄闹,多遭鄙视。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给父母端第一碗饭。上午,新娘家里来人“做两日”,有“姑不娶(亲),娘不送(嫁)”的习俗。故其母亲来看女。第三天清早,新娘要“拾筷子”、“请案神”、“试刀”(把擀好的面切三刀)等一系列考验其勤快、利索的习俗。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是第八天或第十天,叫“住十”;再一月叫“住对月”。
结婚仪礼因家庭富裕状况、社会环境不同,繁简不同。县境内东乡、西乡亦有差异。
1953年2月19日《婚姻法》颁布实行。婚姻以双方自愿为主。订婚过程先是“小见面”或“背看”。同意后,男女正式见面、谈话、相互了解。然后男方携带酒、肉、烟、糖果和衣料等物到女方家去订亲。女方再到男方家去“认家”。在此期间,男女双方互有往来。结婚时,双方商定日期,先持介绍信到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举行婚礼时,男方人骑自行车或乘汽车前去迎亲。陈规陋习较少,婚事新办逐渐普遍。职工干部中,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结婚,还有举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的。近年来,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索要彩礼等不良倾向在婚姻习俗中露头。
解放前,在婚俗上有童养媳、招赘婚、招夫养夫等。解放后,唯招赘婚得到政府提倡和政策保护,日见增多,但不改姓。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 黄石镇惠洋便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惠洋十音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地走来。当大河行至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
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
城阳村的村西有条张家胡同,相传是当年名道张三丰没当道士时居住的地场。说起当年没有出家入道的张三丰,那可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家境殷实,到了成婚的年龄,前来说亲的媒人踩破了门槛,最后,父母做主,给他...
这个《蛇郎君》故事,流传于温州的闽南语地区——洞头。从前,有一个摇鼓老(货郎),日日挑担串乡卖物事。摇鼓老有三个查某囝(女儿),大的米筛脸,老二鸭蛋脸,小的鸡蛋脸。有一日晚上,摇鼓老卖货回来,路过一户...
在渭南富平县觅子乡南张村铁佛堡东南,有一尊铸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的铁佛,被称为“富平铁佛”。这尊站立的铁佛高达5.32米,仅次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普照公园铁佛寺内高8.24米的北宋释迦牟尼佛...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是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的一种传统民间春节欢庆形式。每年从春节开始,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要历时一月之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的活动形式有社火、春官、歪官、蛮鼓、板对等。蒋村正月民俗...
常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的智慧谋略非常人可比。臭皮匠终归是臭皮匠,不可能成为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