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故乡——新会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制至今有18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赢得广泛赞誉。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这是郭沫若同志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的高度评价。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政要人士、国际友人到新会并专程观摩葵艺品的加工流程。
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新会葵艺有着久远的历史,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蒲葵扇》载:“凡新会若男与女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明史》称:“广郡有所贡,不过葵扇、莞香、橙、荔之属”。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新会葵扇工艺已非常精湛。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火画扇、织扇最为著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
《晋书·谢安传》载,东晋大政治家谢安十分喜爱蒲葵扇,当年他手摇葵扇穿街过市,使“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新会蒲葵生产、葵扇的出品及销售,在明清之际进入黄金时代:“蒲葵诸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红毛、日本、琉球、暹罗、角斗、吕宋,帆踔二洋,條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营利。”
当年,以新会商人为主形成的葵扇“出江帮”,在明代就在苏州、重庆、汉口、长沙等地建有“冈州会馆”,可见葵扇外销之兴旺。
火画扇是玻璃扇中的一种绘画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产品。据说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当时,诗书画风较盛,新会有位著名画师叫陈晚,他最初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发胀、脱落,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便开始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到1914年前后,刘怡记扇寮加工火笔扇时,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其中的象牙火画扇,装饰华丽、名贵,是欣赏收藏的扇中精品,富豪之家多用之为互相馈赠的礼物,产品扬名中外。
清末以后,和火画扇同享盛誉的是织扇。1911年,谭月三首创织扇。谭月三原是工人出身,曾在澳门经商,清末,在会城从事葵业经营。一次,他和他的家人无意中把玻璃葵撕成细片,织成形象满月的织扇,觉得别致。于是谭月三决定大量生产,果然销路不错。接着,李泰隆,义利、利和,昌言和胜玉,祥利等六家仿制,并由一片叶织成的粗扇改良为二片叶,三片叶,四片叶织成的幼扇,式样也逐渐由月园形改为杏仁形。胜玉店主林兆更别出心裁,用多片叶至十片叶织成幼扇。用十片叶织成的幼扇叫十枝织,工细又巧,只有胜玉独家制作;十枝织扇底面光滑白嫩,要经半月功夫才能织成一柄,用料既要讲究(葵叶要撕成比火柴枝还要小,工时又长)。织扇很快就行销大江南北,固然是由于它的质地坚实,式样新颖,但是,那和梁启超也有一定的关系。1913年,新会籍的国会议员谭瑞林等晋京,邑绅谭镳和梁启超是亲戚,托带十枝织扇数柄相赠。梁启超得扇,转送前清遗老某,大受赞扬,梁启超因特书“艺术专精”横额送胜玉主人林兆,织扇声誉由此鹊起。上海人辗转得见十枝织扇,也誉为精品。
此后,上海,重庆,汉口,天津等地纷相订购织扇,织扇年销售量增至六十万柄;到1926年,销量更进入最高额,达一百五十万柄。幼织扇的另一种形式叫“竹箨画扇”,它可算得是葵扇中的“贵族”了。林兆创制多枝幼织扇以后,在1913年又发明制作竹箨画扇。在会城,当时有刻章出身的锺瑞,精于刻刀工艺,应林兆邀约,把画好的字画贴竹箨上面,然后精工模刻,成竹箨画。林兆把竹箨画贴在幼织扇上面,便成竹箨画扇。这种竹箨画扇要经过织和划两个工序,全都是细致的活,光刻画就得几天。自然,这样的竹箨画扇不是大众商品,是过去达官贵人互相作为赠礼的一种玩品罢了(这种竹箨画扇曾于1915年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金奖)。
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葵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1979年获广东省二轻系统优质产品奖,1981年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1983年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990年再获中国轻工部“百花奖”,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其作品于2001年荣获“广东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 2004年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铜奖等多个奖项。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政要人士及国际友人曾到新会并专程观摩葵艺品的加工流程。“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这就是郭沫若同志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的高度评价。葵工艺养活了新会数十代人,曾是新会重要的经济支柱,销售量每年达1.2亿柄。
新会葵艺海内外闻名,曾创出蒲葵种植面积最大、葵业加工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葵类加工能力最齐全和发展历史最悠久等五个世界之最。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