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稂不莠,是古代俗语,但至今还在江南民间应用。稂和莠都是田中的稗草、狗尾草之类的杂草,它们同田中的禾苗争阳光、水分、肥料,影响禾苗的成长,历来被视为有害之草。于是,大家把寄生社会、没有出息、游手好闲的弟子比作稂和莠,说他们不是稂就是莠,产生了“不稂不莠”这句俗语。这句话还用于文学,较早出现在《南齐书》,东昏侯做皇帝,沉湎酒色,朝政日下,太后下诏让他退位,说他“不稂不莠,难坐大宝”。后来,《红楼梦》中也有这句话,说宝玉渐长,贾母吩咐贾政及早留意他的婚事。贾政回道,姑娘要选好的,自不必说,然而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女孩子。所以,不稂不莠这句话在江南流传甚广,昆山人也常说。
不过,昆山人还有一句叫“不郎不秀”,用来比喻在社会上混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此语典出沈万三,明代人田艺蘅说过,沈万三又叫沈三秀。秀是元代把社会上出头露脸的人分为郎、官、秀三等中的末等。这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尽管有的人事业上有成就,名声很高,但身份属于末等的,只能称秀。像当时不少南戏名角,相当于现在的大腕明星一样,只因为戏子属于末等,她们的艺名后面往往有个“秀”,顾阿瑛玉山草堂就有天香秀、丁香秀等佳丽。沈万三虽然会弄钱,成为一方巨富,但封建社会重本轻末,商为末,同戏子一样,名气再大,都只能列入“秀”的一级。沈万三家缠万贯,交往的都是名门豪族,郎字辈人无,常弄得他很尴尬,有的干脆叫他沈三秀,但他又不甘心,人们嘲笑他“不郎不秀”,于是传下了这句俗语。(周刚)
昆山把有的人敢顶着风险而上,做事没有顾忌的人称他“屙屎屙脱了胆”。与此对衬的是,把做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的叫“没有胆”或“胆小鬼”。人的勇气大小怎么同“胆”挂上了钩呢?
原来,中医学中有“胆主决断”的说法,人敢不敢办事,敢不敢负责任,全由胆决定。也许,一个人的气魄大小真的与胆有关。传说,三国后期,蜀中姜维被擒,晋军剖出他的胆,竟有鹅蛋那么大,所以作战勇猛彪捍,至今传下“胆大做得将军”的说法。不过,现在有的人胆疾严重,用手术取走了胆,也照样活着,也许古人相信了这种说法,才引发这些传说。(周刚)
“肉烂勒汤里”这句话的出典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它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传,吴王建造苏州城后不久,在苏州东边的娄水河边,有一家比较宽裕的农家商户。这一年新媳妇刚刚过门半年,家中仍然是婆婆当家,新媳妇呢?手勤脚快操持家务,颇得邻居们赞赏。
一天,婆婆买回了蹄膀和萝卜,关照媳妇放在砂锅内烧煮。媳妇听话,将砂锅架在火上后,自己又去忙开了其它家务活儿。但由于媳妇一时忘记了照看砂锅,一段时间后突然想起,再去看砂锅时,里面的蹄膀已经煮得稀烂,几乎看不到肉块了。婆婆知道后非常不快,斥责媳妇做事没头脑,不用心。媳妇无话可说,只得啼哭流泪。这样一哭一闹,惊动了隔壁邻居,就过来相劝。邻居们问明情况后,就好言相劝道:“好了,别气气恼恼的,反正肉烂勒汤里,又没拿到外面去,还是你们自己一家人吃的啊!”最后,邻居中还有人幽默地调侃了一句,说:“媳妇知道你婆婆年纪大了,牙齿不利落了,肉烂勒汤里不是更好吃吗?”一句话,说得婆婆也笑出了声来。
这个故事传开后,众人都知道这话的意思:东西还在自己家里,又没给别人,何必吵吵闹闹呢!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一句俗语,且应用也非常广泛。此后,凡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为经济问题发生争吵时,相劝的人就说:都是一家人,不要争了,肉烂勒汤里,肥水没流外田,总管都在自己家里嘛!(高柏勤)
“荡空筲箕饭”这句俗语指的是为成家的年轻人,吃饭穿衣均由父母操持,自己无忧无虑没任何负担。他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更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至于这句话的出典,倒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那时,昆山北门外六七里处有个村庄,因这里范姓人居多而,主人范老伯是庄上年岁最大的老人,因他老来得子,所以在他六十多岁时,儿子才18周岁。按理小伙子长大成人就该替父母操持家业了,可是,这个儿子因被老夫妻俩宠贯了,又加上他不思进取,故而他虽然长得身强力壮,却从不懂种田锄地、经商挣钱,一天到晚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旧时代的农村里,一到夏忙季节,每家每户都会把烧好的米饭盛入专用的饭筲箕里,防止天气炎热,米饭变馊,就将饭筲箕挂在比较通风凉爽的屋檐之下,等到需要食用时,就取下筲箕盛饭便可。这个范老伯家亦然如此,这样,这位不懂生活艰难的小年轻,只要感到肚子饿时,便取下筲箕吃饭。
一日,他正取檐下筲箕要吃饭时,邻村一位老秀才正巧路过看见。这位秀才早听说范老伯儿子不懂劳作,今日见其只知自己吃饭,不知父母在田间劳动。他又见那饭筲箕挂在檐下是荡在空中的(因防猫咪等偷着爬食),于是便脱口说道:“荡空筲箕饭好吃,田里重生活难做。”可惜的是,这位被宠坏的懵懂年轻人,根本就不懂秀才说话的意思,他依然故我在饭筲箕里盛饭吃饭。但这句话却被庄上的其他人听见后,就迅速传扬开来,从此,吃荡空筲箕里的饭,便成了专说那些吃爷娘着爷娘、不知生活愁滋味的年轻后生,并形成了一句生动的惯用语,传播极广。(高柏勤)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