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
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婆本地也称收生婆,多由民间富有接生经验的老妇充当。由于条件简陋,农村采取的土法接生往往有很大风险。为保证母婴安全,现孕妇多在家人陪伴下,到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妇产科定点分娩。孕妇分娩也称“坐月子”。此间,备受家人照护的产妇,尽量多休息,多吃荷包鸡蛋、炖老母鸡等有营养的饭食,既能尽快恢复虚弱的体质,又可为婴儿提供充足的奶水。
报喜 产妇分娩后,即由女婿前往岳父母家报信,告之孩子平安降临人世。女婿上门报喜,必带一篮喜蛋(煮熟后用颜料染红的鸡蛋),再由岳家分送给族内至亲。岳父母家将一只老母鸡让女婿带回,作为刚刚出生的外孙(外孙女)的“扎根鸡”。
洗三 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由接生婆或孩子的奶奶等家中长辈用艾叶、金银花等煮水给婴儿洗浴,俗称“洗三”。用此水洗浴,既可为婴儿洗去身上脏污,又有杀菌消毒之功效。当天,主家还要置办酒菜,答谢接生婆,并奉上喜蛋和喜钱(接生费)。
送礼 一般在女婴诞生第九天、男婴诞生第十二天,产妇娘家及亲友带着礼物上门庆贺。贺礼中的母鸡、鸡蛋、红糖、馓子、挂面等主要用来慰劳产妇。同时,外公外婆为小外孙(外孙女)准备了衣物、摇篮、婴儿车等儿童生活用品。县境北部,亲友给婴儿的礼钱用红毛线、红丝线系着,叫作“穿锁绳”,意谓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这一天,主家要置办丰盛宴席,款待前来贺喜的众亲友。正餐前,主家要为来客每人端上一碗荷包蛋面条或荷包蛋泡馓子,叫作“吃喜面”。亲友们临走时,主家送的回篮礼有馓子、红鸡蛋等。
百日 婴儿出生第一百天,孩子的姑姑、姨娘等至亲也要上门庆贺,热闹一番。过去,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请匠人打制银手镯、银脚镯、长命锁(银锁)等,在这天给孩子带上,以示孩子的娇贵。现一般给孩子照张百日照,以作纪念。
抓周 婴儿满一周岁,本地俗称“盈周”。这天,孩子的外婆等众亲友带着小儿衣物、糕点、玩具等为孩子过周岁生日,俗称“抓周”。主家设宴席待客。午饭前,家人在一只大筛匾里摆放着书本、钢笔、砚台、算盘、尺秆、玩具、馍馍、鸡蛋、糕等物品,让孩子抓取,希望孩子将来有好的前程。
过生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条件的改善,给子女过生日之风盛行。生日这天,家长给孩子订生日蛋糕,买衣物、玩具等,或到照相馆拍纪念照。至亲好友在电台、电视台为孩子点歌,祝贺生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要宴请宾客。特别是10周岁生日,庆贺仪式尤为隆重,称作“壮十岁”。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
老人过寿法门有哪些1、老人过寿以虚岁50岁、60岁、66岁、70岁、77岁、80岁、88岁、90岁、99岁及百岁以上宜大过,虚岁50岁之前,无论家族多么显赫,也不见建议大过寿辰,大摆寿宴。其中66岁、...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恰好从县城中心穿过,这里被称为“回归之城”,“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北回归线穿城而过,造就了奇特的北回归线文化...
在北京市朝阳门外,有一条神路街,这条街南起日坛公园,北至东岳庙,它的名字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东岳大帝在民间传说中是主管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的神灵。明清两代,每年农历...
相传女娲之女降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女娲忌其饿坏,故取名娥娘。不吵不闹,沉睡不止,却不见生长。女娲深忧,盘古送来绿罗裙茶,劝慰道:“初闻绿罗裙,神长一百天。再闻绿罗裙,一生得平安。”女娲将绿罗裙茶放...
每个人身上都有体毛,体毛的作用很多,最大的就是抵御细菌。虽说人和动物都含有体毛,但是人类不像动物那样体毛长而密集,但是总会出现几个特例,比如下面的这位世界上体毛最长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猿人呢。下面...
泊莲寺又名泊莲禅寺,位于河北省泊头市肖圈村,建于2005年。泊头河北省的鸭梨、 金丝小枣之乡;西靠古运河,北临沧州,南依吴桥,(杂技之乡)东屏京沪铁路。泊莲寺的兴建,是为满足本地区的广大信众的愿望,提...
在梅山师教的请神科典里,各种神仙或列聖的名号都能在各种古代书籍或电视戏剧中见到他们的身影,唯独张五郎祖师例外。而有关张五郎祖师的传奇故事,在各佛、道、师教的师傅中间和民间社会底层,却不论老少妇孺皆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