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送葬”。这是办丧事的最后阶段。棺材上覆盖着一张描龙绣凤的缎盖棺,由十六个大汉抬柩,前头是火把、挽联、唁轴开路,左边扶棺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随后面的是亲戚、生前友好。沿路,认识死者或不认识死者的行铺、人家均可设坛供香、三牲祭祀死者,俗称“摆祭”。丧主要在事后酬谢摆祭者。
棺材抬至大路口或桥头,孝女、孝媳、亲戚等就要与死者叩首拜别,脱去孝服另择回路。这时棺材则由孝子孝婿护送到墓地安葬。墓穴是由堪舆人事择定的。从前常有因择不到满意的墓穴而“停棺数十年”者,棺柩往往因此暂寄于庵寺。
埋葬完毕,送葬者就地脱去孝服,由长子在墓前点焚大贡香,把亡灵请回家里。家人得在门口恭迎。如死者是公公,大媳妇则奉出“五果汤”跪地道:“请公公饮甜汤”。自此晨昏烧香祭祀三年,之后家人方能脱孝。
从前,未过50岁死亡者,被认为不是寿终,而是不得天年,遗体不能停放厅堂,只能留在房子里,更不能举行上述隆重的葬礼。于是又有“捐寿”之俗,即由死者长子向家中或村中高寿的长辈敬茶,请求减寿给死者凑足51岁或更多的岁数。还可“捐官”,亲属为了让死者在西天受到器重,竟可出钱向县府、知府买个官衔给死者,并由官府出具证明盖上大红方印,装入死者随身带去的“档案袋”。
如此奢华繁复的葬礼,非殷户豪门是办不起的。清代的《潮州府志》有一段记载:开吊之后,由于夜间请鼓乐班吹奏,请戏班演戏,聚乐通宵达旦,白天则盛筵款客,花费之巨,丧家往往钱力不济,只得请亲朋代设。但死了父母,鉴于社会压力,也只好倾家荡产全力以赴。解放以后,实行了殡葬改革,删去了许多繁文缛节,大凡丧家的葬礼都是以简从事了。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