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狗撵兔,关中民俗的旧日时光!
有关资料显示,细猎狗的原籍在古埃及,最早可考的资料来自于金字塔壁画上的狩猎图,约在西汉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记载。到了唐代,皇室狩猎娱乐活动流传于蒲城民间,产生出细狗撵兔的民间竞技活动习俗,主要在元宵节、端午节、腊八节进行,细狗撵兔这一民俗便被保留下来,流行于陕西关中一带。
渭南地区自古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皇家猎场,虽然朝代更替,岁月变换,但狩猎传统却完整保留下来,同时保存下来的就是血统古老纯正的细犬。
细犬,被誉为东方猎犬,是中国古老的狩猎犬种,分为山东细犬和陕西细犬两大类,在陕西又被唤作细狗。
陕西细狗(关中细狗)的显著特点是头窄嘴细,身高近一米,身形紧凑,毛发光亮。“腰似弓,尾似箭,四个蹄蹄一盘蒜。”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好细狗的标准。
它气质高雅,形体俊朗,姿态优美,生命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广。按脸型分,陕西细狗分为羊鼻梁、黄瓜嘴、鹰嘴脸三类,与其他细狗的明显不同在于耳朵和尾巴有着长长的饰毛,与国外犬种萨路基极像。
和世界名犬灵缇相比,“陕西细狗是自行车,灵缇是摩托车”。虽然速度比不上灵缇,但陕西细狗转弯灵活、耐力好。
陕西细狗的血统很久远,进入新世纪后却几近灭绝,近几年由于爱狗者的努力,数量才得以增长。
细狗撵兔为哪般?
起初,细狗撵兔,只为保护庄稼和娱乐。
陕西地区的野兔曾经一度泛滥,甚至威胁到田地、果园的正常养护。细狗天性凶猛善咬,尤擅长捕捉冬日溜到麦田偷嘴的野兔,一只好细狗一天捕兔多达数十只,因此深得农家喜爱。
在关中大荔、泾阳、渭北一带,几乎家家都曾养有细狗。种完小麦农闲之后, 伙计们三三两两相约,拉着爱犬在附近溜达,看见枯草堆、玉米秸秆堆造点动静,兔子窜出来,狗就开始撒丫子猛追,那一幅狗追兔的场面,甚是壮观有趣。
现在,这一民俗活动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竞技项目,撵兔比赛在关中各地盛行,大多为附近村子自发组织,并无具体的竞赛规则,主要图个高兴。细狗们披上各自的战袍或者号码,为主人争取荣誉,也为自己挣名气。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人们可通过用农历月份和24节气相互结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种植时间,会通过二十四节气总结出来一些特别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对农业有着至关重...
城阳村的村西有条张家胡同,相传是当年名道张三丰没当道士时居住的地场。说起当年没有出家入道的张三丰,那可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家境殷实,到了成婚的年龄,前来说亲的媒人踩破了门槛,最后,父母做主,给他...
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为西南地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在婚礼习俗方面,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法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青年男女中间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
青海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青海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不等,每...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