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76万,现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先后获得“全国中部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城”“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教育强县(市)”“安徽省文明示范县(市)”“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等国家和省级荣誉20余项。
桐城是文化之都。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为“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谚流传已久,“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文风昌盛,“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其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走出了方令孺、舒芜、陈所巨等一批现当代著名作家。这里文化繁荣,号称“黄梅戏之乡”,严凤英等杰出艺人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派”文化、君子文化历久弥新,“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文庙、文和园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名士辈出,涌现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众多名人,先后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两院”院士。
桐城是通达之地。桐城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西北群山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合肥90公里,南邻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前沿阵地。沪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3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合安九高铁、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正在建设,德上高速桐城段、岳武高速东延、通用机场建设正在推进。桐城即将迈入“高铁时代”,半小时可到合肥,交通更加便捷。城乡道路相互连通,“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交全面覆盖。
桐城是产业之城。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桐城人凭借“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闯出了一条“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民营经济的辉煌。多年来,桐城一直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全面发力招商引资、央企合作、企业上市、暖企行动等工作,形成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2个首位度产业和包装印刷、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羽绒家纺、特色轻工5个特色优势产业的“2+5”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各类企业5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35家,上市(挂牌)企业5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庆龙头、全省第一方阵。
桐城是活力之邦。这里山水深秀,物产丰饶,“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菜、大关水碗、桐城丰糕等特产远近闻名。境内有4A景区3家、3A景区3家,在嬉子湖,可尽情感受湖光山色,漫观鸥鹭翔游;在活海欢乐水世界,可充分感受人与水的亲密接触,调节身心,放松心情;在文庙和六尺巷,可真切感受桐城崇文尚德的悠久历史和先贤的高风亮节。桐城改革创新氛围浓厚,“文都英才”计划启动实施,引才留才机制不断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日益增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相继建立。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跻身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电商产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行动深入实施,阿里巴巴桐城产业带的平台作用日益彰显。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4亿元,增长8.5%;财政收入30.01亿元,增长13.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亿元,增长17.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87元,增长9.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保持安庆第一,增速靠前。
迈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全面实施“创新强市、实业强市、人文强市、生态强市、党建强市”五大战略,着力建设“创业名城、产业名城、文教名城、宜居名城、勤廉名城”五大名城,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两大目标。全市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创业、大干实干的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桐城建设的光辉篇章。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