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震泽及盛泽地区的桑蚕业极为发达,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乡民视之甚重,明清以来尤甚,由于桑蚕业之收益远高于耕作,因此养蚕成为农村生计中的头等大事,蚕户希冀有上好收成乃是普遍的心态,于是围绕养蚕各个环节演绎出一系列蚕丝风尚习俗,其核心是趋利避害,如蚕神崇拜、养蚕禁忌、养蚕口彩、蚕室布置、蚕妇穿戴、采茧以及人际礼仪活动和岁末以祈来年丰收的“照田蚕”活动等,还有缫丝习俗,让新媳妇在村坊间试缫新丝,集体比试缫丝技艺等。
古代至近代吴江惯养头蚕、二蚕两季,相当于现今的春蚕和夏蚕。春蚕对乡民的经济生活尤为重要,有“春茧半年粮”之说,又有“蚕箔落地,有钱栽秧”的谚语。在吴江西南境桑蚕产区,春蚕季节称为“上忙”,而稻作季节称为“下忙”,蚕稻两作,等量齐观。
五言绝诗《慈云塔影》云:“蚕事胜耕田”,点出蚕业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足见乡民全年的油盐酱醋、衣着鞋袜等日常开支,以及稻作农本多赖卖丝所得,震泽一带农民形象化地说“上半年人养蚕,下半年蚕养人”实在是对人蚕关系富含哲理的高度概括。
桑蚕丝绸习俗是吴江地方民间文化宝库中之瑰宝,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实地反映古近代吴江的社会经济面貌和乡民蚕家的求富心态,反映蚕户的淳朴虔诚,同时还以经验主义的形式总结出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教益。桑蚕丝绸习俗极具社会性、普遍性,五彩缤纷、丰富多彩,以真挚的感情体现出人蚕、人丝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我国民俗学上独树一帜,实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桑蚕丝绸习俗为第二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为西南地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在婚礼习俗方面,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法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青年男女中间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
青海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青海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不等,每...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
商州农村,年轻女娃跟男娃订婚不叫相亲叫看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看家馍”习俗。看家一般是由媒人领着女娃及其直系亲属如:妈嫂姐妹,七姑八姨,事先订好日子。这天早上男娃专门在门外盯梢,一旦发现《看家的》走到...
回回堂位于江苏扬州市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中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堂。墓为阿拉伯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