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头瑶,在迎娶途中忌水,遇有河流,要由人背着新娘过河,不得使新娘子的脚沾了水。锡伯族人迎亲的喜篷车一路上不能停留。汉族也有迎亲途中花轿禁忌落地的习俗。因为无论是新娘,还是喜篷车、花轿,这时候都成了一种禁忌体,是必须小心避忌的。不沾水,不停留,不落地都是加在这种禁忌体上的“行为限制”,目的还要造成一种谨慎的气氛,以引起人们的注重,小心从事,不要出现什么意外的差错。
花轿一上路,哭嫁就停止了。新娘在迎亲途中是不许哭的。这时候再哭是不吉利的。俗传新娘有煞气,所以禁忌窥视轿中的新娘。新娘坐的花轿,四周围绕着彩帘。人们跑到街上看娶媳妇的只是看个热闹,一般总是看不着新娘子的。据说看到了新娘子会瞎眼,或者会犯着煞气而死亡。新娘子这时完全和普通人区别开了,她的这种特殊性身份中就往往被认为有某些能够伤害普通人的灵气——邪气——煞气。这种煞气不但会冲犯人,还可能冲犯神灵。据《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南》说:“(洛阳婚嫁)新娘轿前有两人先行,各持一红毡。每过庙,或大石、大树,均遮掩之,以为恐有触犯神明。”这仍然含有女人不洁的观念在其中,而尤其是新娘,尤其是办婚事,就更担心会亵渎神明了。同时也可见俗间相信那神灵鬼祟不是在庙中享受祭拜便是在大石、大树中伸头探脑,用红毡把它们同新娘子隔开,一是怕新娘子冲犯了神明,二是怕鬼祟捣乱、作恶使坏,不然,何以要用有避邪祛恶作用的红毡子呢?
普米族新娘出嫁途中还禁忌新娘回头张望,禁忌新娘子骑骡子和穿白衣服。大概不许回头张望是夫家开始要求妻子一心向着夫家的象征。新娘子忌骑骡子和土家族新娘骑儿马或骡马,忌骑骟马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生育的考虑,与子嗣的联想有关。骡子和骟马是不能生育的,因而要忌讳与其接触。忌穿白衣也是喜事忌白的表现。畲族新娘动身到婆家的路上忌遇孕妇,说是孕妇的血灾之光会冲了新娘的喜,邪魔也会附在新娘身上跟到郎家。这其中暗含着也会使新娘子受到感应而身怀有孕的危险。而且据说那位孕妇分娩之时,这新娘也要与新郎分手了。设想如果新娘过早地生下一个孩子来,岂不是要与丈夫分离的吗?这正是民间感应巫术信仰所产生的禁忌。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新娘在动身前早已有了准备。她会随身带着一个装满桂圆的小包。遇到什么不吉祥的违犯禁忌的事,只要撒下一把桂圆,就能把邪魔化解掉了。
在迎亲途中,还怕出现不好的天气。有些地区忌讳下雨。台湾有结婚当日下雨会使新郎日后变成酒鬼的说法。水族、壮族等最忌讳结婚这天响雷。以为是不祥之兆。如果出现打雷现象,预兆夫妇两人中有一人要早死。
接新娘到男家的时辰、方向,也有禁忌。达斡尔族喜车一定要在日落前到达男方家中。万一在日落后到达,要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子,以代替太阳。否则,婚后不顺利。在快到男方家时,喜车一定要向东方走。白族新娘去新郎家时,必须顺着云彩移动的方向走,若夫家住的位置与云彩移动的方向相反时,新娘则要绕至夫家背后,再转到夫家。这和汉族忌三向相仿佛。锡伯族旧时迎亲的喜篷车必须在破晓前到达男家。到男家的时限在日出日落之前的不同,是与婚娶的时辰有关的。娶亲以昏和娶亲以昼,自然不同。不过如今这方面的限制都不那么严格、认真了。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