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架楼捞捞饭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童谣也慢慢地变,变得丰富多彩了。大人左邻右舍串门儿,前后村看社戏,到小市镇赶集遇会。小孩骑在爷爷、爸爸的脖子上,一同上路买干炉,结果又多了一首童谣叫《架架楼》:
架架楼、买干炉,
干炉娘的没奶头。
干炉是一种小吃,干、硬、脆,镇川的干炉更是一种名吃。骑在爷爷或爸爸脖子上的小孩吃到风味小吃,这叫乐上加乐。干炉挣下了一首短小风趣的童谣,不出钱的广告比出钱的广告还好,卖干炉的人眼笑成了一条缝。
陕北多产杂粮,小米捞捞饭更是主打食品。吃的捞捞饭多了,小孩容易厌食。为哄劝小孩多吃饭,妈妈、奶奶们又编出了系列短小精悍、活泼风趣的劝食童谣,《捞捞饭》是其中的一首:
捞捞饭,煮公鸡,
爱得憨狗儿趷蹴起。
麻汤饭是陕北的一道风味小吃,虽然色形谈不上有什么特点,但味道很香,连佛祖吃了也要笑口常开。妈妈一边给孩子喂麻汤饭,一边唱童谣,为的是开食欲、增乐趣。《麻汤饭》歌中唱道:
麻汤饭,就小蒜,
老婆吃了打老汉。
麻汤饭天生就香,有了这一首幽默风趣的童谣更是回味无穷了。对于生活贫困的人们,麻汤饭就成了喂养小儿的品牌食物了。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