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咽气前,儿孙辈跪于床前送终,如其神志尚清,就吩咐遗言。有的儿孙外出赶不到送终,就喂参水“吊气”,拖延时日。气绝即放铳一响,鞭炮一挂以报丧。停尸板脚下点一盏灯。用柏叶水沾白布给死者洗身,装殓。装殓衣服要成单数。死者口里含七粒米,叫作带粮走。
绥宁等地凡六十岁以上的人去世,脚要踩一箩谷,谷存给子孙吃。人要坐着死,与生儿女要坐着一样,同称“坐生坐死”。母亲死后,要先通告舅家,舅父母来到,备“报恩餐”招待。孝子要跪在舅父母面前。舅父母对去世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叫做“分真”。再给外甥讲些好话,叫作“讨好”。父亲死了,跪向伯叔辈请求分真讨好。平时,孝子对父母不好的,会久久跪着,听从教育,许可起身才能站立,然后死者入殓。人死去三天内,要找一块象人形的石头背回家中供奉。死者是女,则在岩石前供一盆水和一把梳,是男则供以烟叶。每天还要供奉餐食,三年后,才把岩石埋掉。
安葬前,要打道场超度亡灵,孝眷披麻戴孝,穿麻织品长衣,头戴由麻布做成圆圈、前边缀上六颗白棉花的孝帽,并拖上麻布长头巾,脚穿麻鞋和白布袜子,手持孝杖,称作“成服”,并请人唱丧歌或唱戏守夜。
出殡不论墓地远近,抬棺的绕道缓行。有的地方抬棺的要走乡间小路表示死者对家乡的留恋和告别。绥宁等地老人死了,棺材埋尸之外,还要用华美的窑缸将死者的生庚八字写在里面掩埋,叫做“埋魂”。
1949年后,各地丧事改革从简。一般出讣告,开追悼会以悼念死者。城市推行火化,在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举行追悼会,亲友吊丧,送以花圈、祭嶂,出席追悼会。乡镇也开始推行火化,土葬者亦减少了很多旧俗礼仪。80年代起,出殡时有动用汽车、族旗为前驱的,送葬人员多,冲炮喧腾,花圈直径高达3-5米,祭坟修墓比过去增多而且讲究。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