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使是山东人,只要不是上了年纪的人,生怕几乎都没听过“山东大鼓”,也不知道这种曾经光辉过的民间文化珍宝。想当年,山东大鼓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老残游记》中专门有一章节描述了“山东大鼓”在民间的盛况——人们对到明湖居听黑妞、白妞唱“山东大鼓”的追捧,决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对周杰伦、孙燕姿的热情。在今年文化部公示的山东省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名单中,“山东大鼓”作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申报的三个曲艺项目之一,入围了民间曲艺类名单。为了了解山东大鼓,记者专程会见了原山东省曲协主席刘礼老先生和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申遗办主任郭学东研究员。
刘礼先生介绍,济南人向来爱听书看戏,在众多的书场、戏园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了,也就是当年老残在这听黑妞、白妞说唱山东大鼓的地方。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明湖居听曲的描写堪称家喻户晓。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拍。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酣畅。唱了十数句后,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盘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以后还能品味到白妞那独到唱腔的无穷韵味。风景风情,交融一处,越来越让人感受到老济南“书山曲海”的魅力。
刘礼先生介绍,“山东大鼓”曲种历史悠久,是老济南文化的代表。作为文化名城的济南,自古就不乏文人志士,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曲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曲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山东评书、山东琴书以及山东大鼓等说唱艺术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尤其是《老残游记》中纪录下当时在“明湖居”艺人说唱时的情景,让到济南来的游客都想一睹山东大鼓的风范。直到今天,老一代的济南人提及大鼓,就会想起黑妞白妞那惟妙惟肖的出色表演。可以说,“山东大鼓”已和泉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郭学东研究员介绍:“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以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其起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开始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成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山东大鼓”长时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何老凤、范其凤等。自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等步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以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接踵扬名。流行地区逾越山东城乡,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开封、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天津、北京、东北各地,盛极一时,至20世纪30年代渐渐衰落。艺术流派有“南口”梨花调,即范其凤、王小玉、“四大玉”一派,流传广,影响大;而何老风的师弟李老凤,在老北口基础上吸收梨花调的长处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解放早期,当时流传下来的山东大鼓书目极其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红风传》、《金钱记》、《大送嫁》等。段儿书以取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为主,间有反映民间生活、道德伦理的段儿,一共不下200余段。
问及白妞,郭学东说,白妞是郓城的王小玉的艺名,早在步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很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白妞、黑妞之后,接踵出现了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大抓髻傅金华、徐翠兰、徐翠红,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名家。同时,“犁铧大鼓”渐渐改名为“山东大鼓”,它的演出区域也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号称“神手谢老化”。谢大玉自小跟从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13岁时在岱庙演唱一炮打响,从而得名“十三红”,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人气不减,从此名声大噪。
据当年曾为谢大玉伴奏过的王振波老先生回想,谢大玉晚年为振兴“山东大鼓”做出了有益贡献。1961年,谢大玉曾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而王振波为谢大玉伴奏三弦。“当时,谢老师年已花甲,我才16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很受听众欢迎”,王老先生介绍说。
王老先生回想,后来谢大玉还相继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左玉华、田仲俊、李鹤珍和魏素英等较知名,她们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但随着时代发展,曲艺逐渐没落,她们有的转行,有的离开济南,大都已不再从事“山东大鼓”的表演,而“文革”开始后“山东大鼓”就逐渐失传了。
2002年10月,记者在大观曲艺厅曾有幸聆听了济南市曲艺团青年演员刘娟、赵倩演唱的山东大鼓《战马超》,据传这是自“文革”开始后30多年来山东大鼓第一次跟观众见面。只见舞台上的刘娟和赵倩身前各放一个带着长支架的鼓,二人右手各拿一支鼓槌,左手拿着就像是说山东快书用的那种金属铜板,边敲边唱。只听两位演员用地道的山东话演唱,听起来感觉分外朴实、亲切,有一种独到的韵味。而记者也从此开始关注这个从新发掘整理的节目的。
谈起恢复“山东大鼓”的初衷,时任济南市曲艺团团长的姜桂成说得实在:“当时就是想多带几个演员去香港演出。2002年8月,我们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赴港为庆祝香港回归,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的系列演出活动。当时就想到了发掘最具山东地方特色、但已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刘娟回想说:“刚开始让俺俩学习‘山东大鼓’时,心里真是一点谱也没有。‘山东大鼓’毕竟失传太久了,俺俩也没听过,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唱。我们先去找了过去曾唱过山东大鼓的王玉花老师,又从省艺术研究所找到了过去谢大玉演唱的录音磁带和谱子、唱词,就跟着录音一遍遍地记词跟着学唱,然后让王老师指点。”
如今,已经阔别舞台30余载的“山东大鼓”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虽然青年演员刘娟和赵倩只不过初步继承了“山东大鼓”的三个小段,但是总算使人们对这个曾经名噪一时、颇具山东曲艺代表性的地方曲种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