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坐落京津之间,有着都市和乡村相融合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是民族文化的沉淀,是千百年来和自然社会斗争的结晶,包涵着人们对文化构造的态度,反映廊坊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历程。
廊坊古邑,民直风淳,向有清誉。曾在廊坊辖区的《东安县志》可查:顺天多文雅人,多技艺沉鸷,多村力、重许诺,多豪杰,人性宽舒,劲勇而沉静,风俗朴茂,燕冀俗尚悲歌慷慨,自古则然。东安古名邑,风气浑纯而民俗质直,治得其道则妥顺,治非其道貌岸然亦忍,慑伏而敢肆。非如它邑之民,宽则驯,急则扰,暴悍未易,绥柔也。人性质而好,刚直而不校,士习儒业,家勤稼穑,崇德尚义,顾耻修身,以忠孝励其俗,以诗礼传其家,诗礼传家,君子之所长,冯籍傲物,斯民之所短,民情淳厚,深以朋友汗为耻,婚丧颇知周助,遂末少而务本多,渐重读书之教,若节俭之风,或不及划焉。
廊坊各民族的习俗在历史的演变中,有些发展扩大了,有的被简化甚至衰落,已成为文化的历史证明,一些新的习俗风尚渐次形成,流布民间,日蚀月食的鸣锣敲盆驱逐天狗之风早已匿迹,下冰雹往院子里扔菜刀之举也告消声音,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自由恋爱强烈冲击!所占历史舞台日益消减,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给甜蜜的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计划生育,优生少育由国策渐积成俗强烈冲击着?多子多福“的旧式首先观念的楼台,令其摇摇欲坠。求雨祈子的龙王庙娘娘庙已成为历史烟尘,火葬取代土葬,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新的节日化入习俗,当然,一些传统习俗生命力依然旺盛,并且不断注入新机,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看灯,清明祭扫墓地,中秋节腊八粥,岁末大扫除等。习俗的兴衰是民族文化衍进的一面镜子,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寄托,是人类精神支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反馈,是他们的哲学观念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的具体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月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接财神”。清晨出动,燃放鞭炮,全村人争放第一挂鞭,早者在四五点钏就放了。迎完财神,就开始拜年。拜年尤以新媳为最,由婆婆或长嫂领队,挨门拜,既拜了年,又为新媳妇作了引见,以便将来邻里的和睦相处,互相照应,辈分较高的,一般在家里受拜,男子也有头天晚上拜除夕的。拜年之风行至现在,已经更换了许多内容,一般只是族里朋友互拜。亲朋之间,一日拜不完,要拜好几日。
正月不剃头理发,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舅”。
正月里要接新姑爷住岳父家,名为“住新正”未婚男子在初二要把未婚妻接到家里,待为上宾,体贴倍至。出阁女子要在正月里回娘家省亲。
正月不娶媳妇,腊月里不订婚,名为“正不娶,腊不订”。
初三初四妇女禁作针工,初三作针工者“伤夫守寡”,初四做针工者“断子绝户”,实为给辛劳了一年的妇女放假,亦取家口兴旺之吉。
初五俗称“破五”,“破”指烂事、乱事、财源不旺、庄稼欠收等不顺心事。这天要吃饺子,把这些不顺心事全都“包”起来今年不要再出现,故而饺子要捏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格,免得煮破。
初七初八,不许作针工,传说“七七八八,老鸦拔苗”,作针工的动作象拔苗,老鸦学了就会地里实施,这日子吃饺子或菜饽饽,“包”;的动作是捏名为“捏老鸦嘴”。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灯节,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家家户户吃元宵,是夜放灯,各家把自制的花灯挂于门外。有的灯上有灯谜,供人观赏,猜测。若是夜有雪,则称“正月十五雪打灯”免征丰收在望,倍加喜庆,逛灯人将会更多,可以说是农历一年中最为繁盛的节日。
散灯科儿:正月十五、十六日散灯科儿,灯科会。会头组织人力物力,用竹骨宣纸糊很多开放着的莲花,中间放一条浸过食油的捻。晚上,灯科儿会会员敲锣打鼓,提着灯笼,高叫”散灯科儿喽”到河边、井台、十字路口、树叉,乱葬岗点燃油捻引燃蓬花,引得大人小孩围观,热门非凡,据传此是为超渡溺水、投井、上吊、夭折的冤魂怨鬼,这些鬼魂抓住灯科儿后便可脱生而去。
散灯花,正月十五、十六日用白纸剪成小块儿,捻一个捻,沾食油,点着放在缸台、锅台、墙角,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谓之散灯花。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填仓二十五,小米干饭熬豆腐”不论贫富,家家都吃此饭,是日起大早”打囤”,撒柴灰在屋内院里囤成圆圈,象征”囤”,在中心放一把杂粮,粮上压砖,谓之”填仓打囤”,待日出后,掀砖检看,砖上粘什么粮粒,则预示什么丰收。民谚有云”二十五,刮东风,豌豆大麦不收成”,商贾之家亦打囤,但砖下压的是钱,此俗已鲜为人知。
二十五夜里禁灯,传说是夜”老鼠会亲”耗子的良辰吉日,点灯干扰了耗子的好事,会激怒它们来报复,此俗已绝迹。
二月初一,女人不做针工,否则,不定那天,房上会掉下长虫,正好搭在脖子上。有人说,忌针工之日,实为整年辛勤操劳的妇女变相放假,有人则言,此纯粹是懒婆娘为偷闲编出的鬼话,此日是”太阳生日”,人们要为太阳祝寿,供事简单,院中放一桌,供品只一烧饼(或烙饼)油条,再烧上几柱香。磕头的是老妇,供品由儿童享受。
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饭要说出与龙的联系和好处.如吃饼,是龙鳞,可免皮肤病,免生疮,吃面条 ,为龙须,可长寿,吃饺子是龙耳,可使耳聪并免冻耳,鸡蛋,为龙眼,可明目,吃米饭,是龙籽,能数数,智力好,是日剃头者甚众,虽初一开业,但大多数人要等今日剃头,以取”龙抬头”之吉利。
二月初二还可以拜晚年。
惊蛰过后,百虫俱苏,跃跃出洞,为防今年不被蝎蛰虫咬,人们用红纸剪成公鸡剪刀贴于窗,亦有用秫秸蔑编成剪刀公鸡,插于窗上,意思是毒虫被鸡吃刀剪,以免被除数咬挨蜇之灾,此俗遗风尚存,擅于剪纸编扎者,尤大展其才艺。
清明节插柳看花,扫墓祭祖,铲去坟上杂草,敷新土拍实,用大土块将白纸挂秆压于坟顶,坟前摆供、烧香、放鞭或磕头民间传说此日为“鬼过年”,是喜庆日,扫墓人不许哭,值此白旗猎猎,清风飒飒,淳朴之气浓郁。清明前十天,后十天均可过,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不动烟火,吃剩冷饭食不厌精。
现此俗唯余上坟祭酒,也有供品,有的只是上坟,向祖先鞠躬致敬,许多机关学校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一般要献花圈鞠躬致敬、默哀,小学生们还要在墓前宣誓。
五月初五端午节,本地谷称“五当五”古饮葛蒲酒,采药插艾,贴符追节,日要端午,以五色线系小儿臂,以避毒。此俗为纪念屈原而留下的。这一日,要吃粽子、鸡蛋、桑椹、樱桃,门上要插艾蒿,这是为避免黄巢乱杀而插的暗号标记,现此俗唯余吃粽子之类,屈原遗事仍广传民间。是日,要用红布剪成拇指大小的葫芦样的东西,缀在孩子的腋窝下,据说可以“免灾”,现此俗仍有老妇善作,用以疼爱后代。
夏至,夏至虽不是节日,但此日有俗,民间日“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是以夏至日吃饺子,流传至今。
六月六日中天节,曝衣、储水、漉作 ,此日晒皮衣,皮衣经夏不脱毛,不受虫蚀,此俗“六月六,看谷绣”,一般农民仍遵守旧谚,此日下地看庄稼,估计年成,准备家事。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