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粤东(今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及闽南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
历史上的陈三是福建泉州河市人,五娘是潮州府城(今湘桥区)人。传说中的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在陈三的家乡河市一带,还流传着与陈三五娘有关的风物和故事。
据清海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送嫂赴广南兄之任所,路经潮州,邂逅黄九公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歌册,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
陈三五娘传说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三五娘传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其思想内容同人民大众的情感相通,在海内外,尤其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闽南语系(潮州话)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潮剧《荔镜记》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几乎被定格在银幕和舞台上,而陈三五娘传说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渐渐被淡忘。
《陈三五娘》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闽南的剧种诸如芗剧高甲戏梨园戏乃至南音都有传唱。而真正把这个爱情故事传向全国的是潮剧。
“陈三五娘”这个故事又名“荔镜记”,粤东和闽南民间广为流传。剧中的五娘于元宵观灯,邂逅陈三,林大聘婚,五娘不从,五娘投荔与陈三示情,陈三磨镜入府为奴,林大迫婚,陈三偕五娘益春跑泉州。该剧1955年由正顺潮剧团首演,公演后“陈三五娘”成为潮剧一颗永不退色的明珠。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也演出此剧,并于1961年由香港凤凰影片公司拍成彩色影片。经多年演出和播放,剧中陈三、五娘、益春、林大等主要人物已成为潮人男女老少皆知的人物形象,但其真的历史史实却鲜为人知。
真实的故事并非如此。清人郑昌时的《韩江见闻录》中有详细的记载——
明朝时期,有个富翁叫黄九公,家住潮州城西门外,草木相映、花红叶绿、百鸟声喧,雅筑美名“蔚园”。黄九公有两个女儿,大姐就是五娘,小妹名叫六娘。五娘颜姿艳丽,人称国色,早已被城中西街武生林大(俗称林大鼻)聘为妻,正等待合宜的时日完婚。
正是无巧不成书,福建泉州有个才子叫陈伯卿,家中排行第三,左邻右舍皆称他陈三。其兄长早年科举高中进士,后官居广东转运使。那年,陈三奉母亲命,从泉州护送家嫂到其兄官邸。路过潮州城,受到兄长同年好友潮州知府热情款留。
这时正是春天,潮州风光很是迷人。陈三兴游潮州八景,路过温馨幽静的蔚园,禁不住驻足观看,恰好看见绣楼中有位俊丽的小姐,此人正是五娘。陈三顿生爱慕之心,决意定要娶五娘为妻。
回到府衙,陈三向知府相讨娶五娘之事,才知道五娘已经订了亲。陈三还不甘心,发誓定要设计娶得五娘,即向潮郡师爷求教。师爷思索一方后询问:“五娘还有姊妹吗?”答:“有小妹六娘还没有定亲。”师爷灵机一动对陈三说:“公子何不娶六娘?”陈三皱眉头:“小生想娶的是五娘,请师爷赐与良策吧。”师爷叽叽咕咕对陈三耳语一通,最后说:“公子就先聘定六娘吧!”陈三听后高兴得眉开眼笑,请知府做媒,到黄家提亲,聘定了六娘。
陈三照师爷的计谋行事,先护送嫂嫂去广州;临行时,对府衙绅士说:“陈三已和五娘订了亲”。这些言语传到林大鼻耳朵里,他半信半疑,就叫媒人去质问黄九公,黄九公说:”黄家乃诗礼门风,哪有许婚换婚之理。陈三聘的不是五娘,是我的小女六娘。”媒人把黄九公的话回禀林大鼻,林听后心头大石才落地。
几个月后,陈三从广州回到潮州府衙,即择了吉日,准备迎亲。这时他在潮州城制造传闻:“陈三就要迎娶五娘啦。”传闻四起,林大鼻一而再听到陈三要娶五娘,心中焦急不安。
陈三迎娶那天,请了府衙里许多身强力壮的兵勇沿途护卫,又带了许多亲丁到黄家,把六娘接上花轿,还秘密派人再传闻:“陈三已夺得了五娘!”
消息又传到了林家,林大鼻怒不可遏,大骂陈三仗倚官势,抢其娇妻五娘。这时旁人对林献计道:“陈三虽是官家子弟,可他家远在泉州,强龙斗不过地头蛇,相公是本地豪绅,他敢抢人,我们人多势众难道还怕抢不过他吗?陈三抢去,我们夺回来!”林大鼻觉得有理,便令人立刻布置厅堂准备迎亲,自己带家丁人等到半途拦截陈三抢其爱妻黄五娘的花轿。陈三那帮人假装抵敌不过,将花轿让由大鼻的人抬走了。
花轿抬到林家,早巳宾朋亲友满堂,鼓乐鞭炮齐鸣,林大鼻掀起轿门一看,才知上了当,新娘是六娘不是五娘。林大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府衙已派差役传林大鼻上公堂,潮州知府大骂林大鼻目无王法,光天化日抢夺官亲!林大鼻哑巴吃黄连,指天划地:“小人中计,还要受抢亲之罪?!大人你要怎么惩治!”知府说:“念你尚有认罪表现,本府宽恕于你。但六娘花轿已抬进你家,夫妻名份已定,你就将错就错娶了六娘吧。”
陈三终于如愿娶得了五娘。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