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坤县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的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中西文化、民汉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享有“教育甲全疆”、“文风甲全疆”、“庙宇甲全疆”的美誉,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与乌鲁木齐、伊犁齐名的“三大商都”之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巴里坤,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其饮食文化中有保留了传统汉文化元素的干粮子、饺子等,同时,也有馓子、熏马肉等哈萨克族美食。
近年来,巴里坤县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景区建设、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逐年加大力度,尤其,从2011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七届美食节,独具特色的巴里坤饮食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七月,巴里坤最美的季节,满湖满滩的花儿向草原深处漫溯。七月,舌尖不断惊艳的季节,凉爽的气候和地道的巴里坤美食会让你大快朵颐欲罢不能。品尝过了巴里坤美食的味道,你便尝到了这块土地的味道,你便知晓了巴里坤人的秉性。
巴里坤草原是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素有“古牧国”的美称,发达的畜牧业,造就了当地人喜吃肉食的饮食习惯。这里的牛羊终日啃食略带碱质的青草,肉质鲜香味美,绝无膻味。这里肉食的做法颇多、各具特色,可以蒸、煮、烤、炒、涮、熏。和肉有关的美食有羊肉焖饼子、清炖肉、烤肉、扒肉、羊肉土火锅、羊肉烧条子、熏马肠……。在这里烤羊肉按公斤算,煮羊肉论只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吃法传递出巴里坤人豁达、豪爽的性格特征。
巴里坤自古屯田,是有名的“东疆粮仓”,小麦的盛产注定了面食制作在巴里坤的无限可能。巴里坤人来自五湖四海,浓浓的乡愁通过一碗面得以舒缓。与此同时,各类面食制作技艺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面食制作特色。通过蒸、煮、煎、炸、酪、烤的制作,巴里坤面食种类极其丰富、举不胜举。在这里拉条子要手搓才够劲道、馍馍大如车轱辘才够过瘾、饼子薄的像纸才是正宗,挑剔的味蕾让朴实无华的面粉也变得风生水起。
美食是自然的馈赠,任何繁复的加工最终抵不过食物的原汁原味。巴里坤优越的自然环境,盛产各种野菜。野蘑菇、沙葱、椒蒿、锁阳、发菜,或是藏在深山戈壁,或是长在田间地头,只需稍加烹饪,便是人间美味。食物本真的味道是人类最初的味觉体验,它会念念不忘留存于唇齿之间,而这些生长于巴里坤的野味正好勾起了味蕾的思念。
时光留给巴里坤质朴的颜色和从容的节奏,人们在这里悠闲享受人生,关于吃从不马虎,人们会吃、爱吃、能吃,津津乐道于吃,慢慢衍生出文化的一部分,息息相关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羊肉焖饼子抒发了巴里坤人补天补地的豪情,殊不知纪晓岚和羊肉焖饼子还有段佳话,让这道美食愈发传奇;二月二龙抬头必须吃羊头,以羊头祭祀,祈求五谷丰登,老百姓在今天剃个头,精神抖擞一整年。巴里坤人常说“有了不可睡下吃,没了不可跪下吃”、“吃亏的人常在”,从口到心,从三餐到人生,食物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是人们最为朴素和笃定的人生信仰和处世哲学。
七月,最美的巴里坤,她被骄阳遗忘成为人间天堂。她于美食结下一段奇缘,引得无数食客心中狂喜。她让各路大厨穷尽技艺,续写新的美食传奇。
时光留给巴里坤质朴的颜色和从容的节奏,人们在这里悠闲享受人生,关于“吃”从不马虎,这里饮食品类多、繁、杂,几乎涵盖中国各大菜系,但又自成一体,颇具乡野味。人们会吃、爱吃、能吃,津津乐道于吃,慢慢衍生出文化的一部分,息息相关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自秦汉以来,汉民族在巴里坤从未断过香火,这里是是蒙古人游牧的地方,是满人筑造城池的地方,是哈萨克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也是无数回民生生繁衍的地方。
满族人的经典菜式八大碗是巴里坤土席的雏形;夹沙、粉汤、九魁席来自回民的食谱,成了巴里坤老百姓餐桌上的盛宴;哈萨克手抓肉和奶茶,如今是人们离不开的挚爱。
山西的猫耳朵和巴里坤的杏皮饭、陕西的裤带面和巴里坤的扽扎皮、甘肃的酿皮和巴里坤的土面皮看似相距千里,却一脉相承。这些远隔万里得默契,见证着人们地迁徙驻足和聚散离合。一桌菜容纳万千,让我们慢慢成为一家人;一桌菜历经几世,演绎出绚丽多彩的移民史。
七月的巴里坤天蓝草绿、牛羊肥壮,炊烟袅袅升起,美食的狂欢已经启幕。
大厨们将用扒、焖、酱、烧、炖、炒、蒸、熘各类技艺,佐以巴里坤人的热情真诚,烹调出你和美食的故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