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沙桥、一街等英武彝族聚居区,每年春节彝家儿女们都要回老家过年,其原因是这里的彝族年俗年味浓厚、过得非常热闹。同时总结传承家乡年俗是为了让彝家儿女们不忘其根本,继承美好的彝族年俗文化。彝族的年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让彝家儿女之间传播敬老爱老的“正能量”具有积极意义。
节前大扫除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用沙松等三种树枝捆扎而成的扫把,从楼上到楼下、从室内到室外、院内到院外进行一次大扫除,同时规范房屋周围柴草和各类农具堆放为主的一次环境美化习俗,这一习俗的传承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即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君上天向天神汇报所在家的情况,为了使灶君“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如果家中不干净,灶君上天就不说好话,就会不吉利。久而久之形成了彝族居民都不敢疏忽的一件大事,对美化环境卫生、提高防火安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彝家春节前祭祖活动与中华民族清明节传统祭祖一样隆重,在春节到来之前,彝族各家族的本家宗亲都要约定祭祖日,告知离家在外的彝家儿女们按时回家,带上自家的祭品到祖先坟前敬献先祖。彝族人的祖训是“不祭祖宗、活人不尝,老人未动、往辈不吃”,这一习俗,既奉行了节日中进食美味佳肴祖宗未尝儿孙不吃的习俗,也体现了彝族人民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除夕夜前这一天是过年的开始,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也是大人们最忙的一天,这一天要做好贴年画、领牲杀鸡、栽年松、采松毛、砍壮猪柴、找青饲草等事。
贴年画:彝家人贴年画首先从大门由外到内、又从堂屋到卧室、厨房、畜圈等依次粘贴。
领牲杀鸡:彝家人各自端上放有献牲米、腊肉、烟酒、糖果等祭品的盘子到土主庙领牲杀鸡后,才能回家做晚饭。
栽年松:到山上选一棵长得标直、树形好、有三层好树枝的松树砍回来栽在院心中央,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的一种习俗,是彝族先人敬畏松树不怕风吹雨打品格的一种向往,同时寓意“千年柏树万年松”,祝愿来年万事如意、兴旺发达的一种形式,过去彝族家家户户都要栽年松,现在为了保护森林不提倡而逐渐减少。
采松毛:垫松毛是彝家人过大节、庆大喜的象征,而春节采松毛有别与平时喜事用的松毛,因为春节采松毛的人回到村边后,会一路撒部分松毛回家,一路喊着新春到了!直至回到堂屋把松毛铺好,此时,家人已经煮熟了饭,用熟食祭献诸神后,一阵鞭炮响,可以开饭,预示着新春已来到这一家,谁家鞭炮响得早,意味着新春来得早。
砍壮猪柴:壮猪柴(彝语壮猪西头喽)就是砍两颗粗壮梨树柴摆在厨房边,到来年除夕煮年夜饭开始烧,其火种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不能熄灭,寓意烟火相继,福禄不断。
找青饲草:大年三十找青饲草,这习俗源于彝族先人认为春节不仅人在过,万物都在过,因此大年初一中午要把所饲养的牛羊放出来喂青饲草,同时要祭畜神、放鞭炮,请愿六畜兴旺。
除夕晚饭家家户户在五点左右就吃,晚饭后还有许多事要做。饭后背柴挑水:由于过去交通不便,没有自来水,老人们就以除夕日落前一背柴来年一袋粮、一挑水来年一碗米的传说来激励彝家儿女参加劳动,这不仅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也是在关心着儿女们晚饭吃多不消化,吃不下年夜饭。
吃年夜饭:彝家人养了120天以上的信鸡,留在每年腊月最后一餐饭,也就是年夜饭才杀吃,彝族民间有“年夜饭鸡卦象管一年”的美好传说,因此在既没有通电,也没有电视和春晚,只有松明火把照亮千家万户的年代,年夜饭对每一个家庭都意义重大,年夜饭一般在除夕夜11点左右开始,家里的长者先会把鸡头、鸡翘、鸡挂挟到碗里,慢慢剥离,仔细研判其来年卦象后,将卦象编成吉言与家人共享,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地在相互祝福之中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收藏刀斧和绳索:要把刀斧收藏起来原因是彝族先人传下祖训“初一早饭前见刀斧、绳索不吉利”,因为刀斧是结果生命之物,绳索凝似毒蛇不吉祥。
系红棉线:除夕夜系红棉线是彝族特有的一种风俗,这一习俗的形成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彝族先民为了在战乱中区分自己的族人,就以系红棉线或点锅烟子作为族人的标记,不管走到哪里,系红棉线或眉心点有锅烟子者就是族人,确保与族人团聚;另一种说法是除夕夜阎王爷派阴兵到阳间选人,阴兵之间相互约定系有红棉线或眉心点有锅烟子的说明已经有主了,不能再选,因此彝家人认为,将自家人系上红棉线或眉心点上锅烟子后,阴兵就不会选家人到阴间去了,能保全家平安。
彝族人系红棉线,大人一般系双手的在中指关节上,儿童由于好奇或图好玩,手脚、十指、颈部都可系,眉心点锅烟子是在没有红棉线的情况下才点。
大年三十勤洗脚:彝家人对没有赶上好事的人以“大年三十没洗好脚,没有福气”来戏言。因此大年三十洗脚也是彝家人的一种习俗,除夕之夜,家中的长者会监督家人特别是儿童洗好脚后方可上床睡觉,彝族先民用这种方式督促人们讲究个人卫生,正是彝族先民们的聪明独到之处。
大年三十贴封条:贴封条并不是彝族人的专利,但其寓意各民族之间又有所不同,彝族人贴封条不仅有“大年三十封上富贵门,初一开门进财又进宝”等吉言内涵,同时关屋门贴封条后直到起床前不开门,又有“人、财不出门,鬼、神不入门”之意。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
八宝亭是宝应最大的文化地标,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每个在宝应的人,不去八宝亭看一看,着实遗憾。今天大家去的最多的八宝亭,是纵棹园内的八宝亭,修建于1983年,已然是一座园林景观。而历史...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不然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
在我国,传统的四时八节几乎无一不是以“吃”为主题的。地处渭北的澄城也不例外。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各种各样以节日为名义的炊烟飘荡在古徵大地,把城乡的年味熏染得一日浓似一日。第一个节日便是“五豆节”,即腊月...
儿时,我的家乡霍岳一带,妇女们常常喜欢在端午节缝制布猴。每到这天,小孩子胸前都佩戴着五彩的布猴饰品,一个个风光招摇地走出来,或吃着粽子,或舞着艾条;新女婿则提篮打扇给未过门的新媳妇送端午礼来了。端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