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个连在一起的节气。这3个节气是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以水凝结成露、进而为霜这样三种形态为标志,让一个秋季特别是深秋季节,变得如水墨画一样,可触可摸。在这里,露两次出现,显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与蒹葭或落叶或鸿雁等秋季常出现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别致。如果说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萧瑟感觉,唯独露显示出秋季的晶莹剔透的一面。中国有很多说秋的词汇,其中一个特殊的词,叫做清秋,这个清秋的“清”字,应该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让这晶莹的露变为清冽,透露出季节的严肃与严酷性。
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许多,这时候的露与马上到来的下一个节气霜降,紧迫得只有一步之遥。过去常用一句诗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也可以这样说 :寒露来了,冬天还远吗?寒露时节,能够隐隐听到冬天的脚步声,在霜那边等候,在雪那边整装待发。
寒露时节,露是主角。尽管它们只是在夜里出现,在清晨的阳光下消失。但是,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在倏忽一闪中,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症候,让开放了整整一个夏季绚烂的花朵尽情凋零,让春天就开始长出的缤纷树叶纷纷飘落,让秋草可
一夜变黄。古诗里说: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说: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说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中国古诗里,有很多这样和节气密切相关的诗句,中国古诗为节气立传,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在向内转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寒露时节,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节气三候里,它们占了两候,说是鸿雁来宾、菊始黄华。它们一为动物、一为植物,一动一静、一天一地,作为这个时节与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落叶纷纷,来年还可以重新绿满枝头,但是落叶毕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飞,来年依然可以飞回来,和落叶的含义本是一样的,却因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飞过冬串门走亲戚一样,让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诗: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个“新”字,是修饰,也是强调大雁来年飞回时新的生命意义。
菊花在这时候开得最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咏菊的诗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诗中的菊花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情感意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达这个季节里才会有的心态和境界。
寒露时节,登高是最好的选择。其实,登高任何时候都可以,但在寒露时节登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征。这时候登高,才会看到大雁南飞、菊花盛开,更会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观。这时候,大自然的生老病衰,一下子显得格外醒目,生命在对比中显示出特别的色彩和意义。所以,唐代刘禹锡的诗里才会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他强调寒露和山的最高处。应该说,这更是这个季节里人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最高的心态和境界。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