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目前,长角苗仅有4千人,分住在林深雾浓、高山之巅的12个寨子里,极少与外人接触。几百年来他们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状态。族群中没有商人,大多数生产、生活用品靠自给自足。长角苗的社结构以家庭为细胞,通过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村寨组织。村寨之间也是以婚姻与此同时血缘为纽带,结合成一个内部亲缘关系十分紧密的内婚集团。长角苗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
虽然生活方式简单,而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却特别隆重繁复,礼节繁缛而神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老传统。葬仪是长角苗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个特别重视死亡的族群,每一次的死亡仪式,都是他们远古祖先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是一次全族对于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地复习。
长筒三眼箫是长角苗最有特色的乐器,用它吹奏的音乐,低沉徘徊,如泣如诉,大雾弥漫时听来,更是委婉犹如仙乐。长角苗的大芦笙声音低沉呜咽,宛如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尽苦难,常用于祭祀葬礼活动。长角苗的芦笙乐器即使是吹奏欢快的曲调,也仍显得哀婉有余而高亢不足,不像其他苗族音乐那样短促明快。
长角苗的头饰是其装束中最独特之处。他们一面保存着远古先民“髻首”(椎发)之俗,又发展出极为夸张的长角头饰:用近1米长的木制长角,以黑麻毛线掺上亡故祖先的头发缠绕于头顶,形成沉重而巨大的头饰,重者达5千克左右。以前男女均戴“长角”,现在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男子已不再戴,只有妇女仍持守着这一古老装束。
长角苗的女人是他们文化传承的主体,她们一生坚守着长角苗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生儿育女,生产劳动还是画蜡绣花、跳花坡、唱歌跳舞……她们都是主角。她们也是自身文化的教育主体,从少年起就开始学习纺麻、织布、蜡染、刺绣等工艺,这是她们毕生从事、人人皆精的生活技能,日习夜做,从不止息。这一切都是长角苗女人生存的必须,也成为她们对自己的终极价值判断和生活信念。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