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迁入四川时,每个家族都带了铜鼓。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仅宁南、会东两县的布依族就保存有铜鼓10多面。60年代,因为左的思想、路线肆虐,不少铜鼓被出售给废品收购站或用作公共食堂敲击;“文革”中,铜鼓更是遭受厄运。以致多数铜鼓逐渐散失或被破坏。目前,四川布依族同胞家中仍然存有5面铜鼓。其更多的功能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铜鼓在布依族群众心目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里叙述一则笔者在在凉山州宁南县布依族聚居的西瑶乡调查时采集到的真实故事。西瑶乡位于宁南县城南面,距县城49公里,素有宁南南大门之称。全乡面积43.84平方公里,辖水库、大水沟、把口、拉落4个村,28个村民小组。拉落村是该乡的布依族和彝族聚居村。该村布依族有潘、伍、王、何、杨、赵、马7姓人家,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明代因战争原因从江西迁至贵州(俗称“江西填贵州”),或居安顺府镇宁州,或居普安州太和镇。清乾隆年间,因为受地方豪强、民团欺凌和荒年日子难熬等原因,从贵州迁至四川。潘姓先是迁至四川建南道会理州分司苦竹坝(今属凉山州会理县),何姓却最先来到此地。来此,只见一片马桑林和乱石包田,但山青水秀,乃决定在此定居。安顿后,将情况告知潘家,潘家也迁徙至此,两姓人互相开亲。后其他几姓陆续到来。
他们离开贵州时,正值大年三十,一姓人杀鸡盟誓,然后将鸡与生米拌合,煮成稀饭,大家吃后,背上一面被视为民族标示的铜鼓,风雨兼程,来到此地,至今已经8代,200年左右了。我们知道,铜鼓是古代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礼器,多用于祭祀等宗教场合。这面铜鼓被全村7姓布依人视为本民族的重要标识,历代倍加珍爱,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平时,哪家死了人就放在哪家,或放在“布摩”(汉称“先生”,一种不脱产的巫师)家以纪念先人,不准敲打,只有春节三十晚上敬神时才可以敲,敲至正月初三,正月十五又敲。一边敲,一边用只有至今老人才能听懂的布依话念叨,大意是“我们为你将铜鼓保留至今”等等。 60年代,曾有人以高价想收购这面铜鼓,被布依族乡亲毫不犹豫地拒绝。“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将铜鼓吊在西瑶乡中心小学当钟敲打。本乡的一个“布摩”实在心疼,乘晚上夜深人静悄悄溜到小学,用钢丝钳剪断悬挂铜鼓的铁丝,将铜鼓偷回家中珍藏。改革开放初期,西南民族学院一个教师用当时价值不菲的三台彩色电视机想交换铜鼓,布依族乡亲没有同意。
200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举行建州50周年大庆,州里拟借去展览,但7姓布依族群众不同意,州有关部门做工作,由村党支部书记卢开华和村长伍万福以自家房屋担保,才同意借出,但须在展出后立即归还。现在,这面具有传奇色彩的铜鼓由布依族乡亲轮流保管。在布依族同胞们的心中,铜鼓是无价之宝。 2004年10月,笔者赴宁南县布依族村寨调查。在与拉落村的10余位乡亲们座谈时,谈起铜鼓,明显地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珍爱之情。我为这面具有传奇色彩的铜鼓拍了照,认为它虽然包含着民族祖先崇拜的内涵,但同时代表了布依族同胞鲜明的民族意识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为相信万物有灵,神人之间必须沟通,布依族产生了神职人员,旧称“卜摩”,现在多习称“先生”。他们人数不多,平时是劳动者,也没有形成特别的阶层。但人们认为他们可以通神,故宗教仪式均由其主持。他们做道场不需要很多现金报酬,旧时主持一次丧葬祭祀事主仅需付银元一元六角,现在一般是一个猪头,三、几元钱一个封封,事主请吃一顿饭。 “先生”可以世袭,也可以师承。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口齿清楚,办事公道,不计较钱财,有求必应。决心做“先生”的人从十五、六岁开始要跟着老“先生”学习,要学会要布依语念经书,会推算选择吉日,会打卦、占卜以及治病之术,并学会各种仪式的规矩、礼节,随同老“先生”参与各种民间宗教活动的实践,逐渐为百姓认同,最后才成为公认的“先生”。
目前“先生”的人数和活动已较从前大为减少,但仍然受到布依人的广泛尊重。笔者访问布依族“先生”的感受是,他们谈吐自如,一点不为自己的“先生”的身份而感到局促或不安,似乎不像与之相邻的彝族的“毕摩”那样在封闭的社会环境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者。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布依族的“先生”好像更能够随缘善变,从容应对。
原始宗教的影响的另一突出表现,是过去布依族生产、生活中存在诸多禁忌。如,正月初一布依人可以随便走,但汉族不准串门;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犁田;每年第一次春雷后几天内不能耕地;“红煞日”、“戊日”、“甲子日”不能劳动,不能出行;不吃蛇、猫、狗;不许跨火塘;火坑内的三脚架不能随便移动,更不能用脚踩;孕妇不能回娘家生孩子;产妇不许穿越堂屋;生小孩未满月的产妇不许到别人家串门;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从正门出去;等等。但现在许多禁忌已经消失或有了改变。如,过去不许跨火塘,近20年孩子们随便跨,只有老人打、骂,中年人见子女跨,根本不劝阻。笔者与10个布依族乡亲座谈,询问目前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什么禁忌,回答竟是:“想不起来了。”
择吉和占卜的习俗仍然存在。如婚丧大事、建房开工、上梁、出门远行等,均要选择“吉日”。人死后,要选择吉地安葬。遇事,多行鸡卜、蛋卜。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目前布依族宗教信仰的特点,我感受最强烈的是祖先崇拜在他们生活中占据的特殊位置,与其它宗教信仰、习俗相比,目前祖先崇拜在布依人的生活中显然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
          固安县官庄村位于县城北五华里处,北依永定河,西邻大清河,是固安境内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现仍在该村生存繁衍的诗赋弦是流布在京固一带的地方稀有剧种。诗赋弦的前身是明未清初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称为...
          马耳他共和国(The Republic o fMalta)简称马其他。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40.12万人(2004年)。主要是马耳他人,占总人口的90%,其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等。官方...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