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潮州湘子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本文介绍的这些座桥,乃是邢台历史上百座石拱桥(混凝土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至今仍然矗立在郉襄大地上,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八月,邢台临城县竹壁村陈志美于明崇祯三年开始修建的临城至元氏大道上的"蛤蟆桥",即"三叉紫金桥"(因此桥修建在两水汇流处,系三叉双孔石拱桥,故称“三叉紫金桥”),由其孙陈文显建成。此桥系三叉双孔石拱桥,高8米,宽6米,长81米,栏杆系80个石柱嵌78块石栏板,工艺精特。现在为临城公路桥,系邢台重点保护文物。
此桥由陈氏三代人历经61年建成,无论在设计风格,建桥技术和建桥经历上看,都可称为中华建桥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邢台临城人高超的建桥技术和“愚公”精神,是邢台历史文化名桥之一。
战国时期,赵都邢台城北五里建有一座石桥,名“五里桥”。
晋国义士豫让为了报赵襄子战杀智伯之仇,涂漆吞炭,藏在桥下,饲机刺杀赵襄子。因三次行刺未遂,反被赵襄子将其抓获,豫让自知难赦,面对赵襄子自杀于五里桥上,为了纪念豫让知恩报主的精神,后人把五里桥改称“豫让桥”,也曾称之“国士桥”。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邢台县志》详细记裁了豫让的事迹。唐代诗人胡曾有诗曰:“豫让酬恩义已深,名高千古到于今;年年桥上行人过,惟有当年国士心”。此桥从此成为邢台名胜传闻四方。
明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诗谱曲来传诵豫让的故事。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台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邢州道上做》:“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赵燕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豫让桥经历代维护重修,到解放后尤存,此桥长10米,高3米,宽6米,孔径4米,为双孔石板桥。
1978年,修京广公路时,把它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桥。
古代邢台西北达活、野狐两泉并流成一条鸳水河,所以邢台又名鸳水。
1251年,在邢州太守张耕到任时,城北的潦水、达活、野狐3河因堤埝失修,遇雨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张耕找来了“素有才名”的郭守敬。经过“审视地形”、“分画沟渠”,郭守敬很快确定了疏淤建桥的方案。顺利疏浚了邢州北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条河道后 ,又在御路通过处,修建石拱"鸳水桥",当民工按郭守敬定的地点打桥基时,竟挖到了淤没多年的古石桥。石桥很快修成。
从此,达活泉一带的水又通畅了,农田得到灌溉,邢州北去燕京又有了通衢大道。全部工程用了四十五天就胜利地完成了,展露出他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才干。
得知此事,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写下了《邢州新石桥记》。文中,元好问特别提到“里人郭生立准计工”的功绩。“郭生”就是郭守敬,那年他20岁。出身水乡,让郭守敬熟知水性,最终以一座石桥,一战成名。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顺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础上重建鸳水桥和鸳水亭。顺德知府徐景增作《鸳水亭记》《鸳水桥记》二记。文中记载:“与僚属循行郊野,见新辟稻畦环青送碧,居然乐土矣。顾孑孑干旌无憩息所,仅得废寺小留。”因鸳水桥离豫让桥很近,又称它为“豫让前桥”。
光绪五年(1879年),壮佩兰重修顺德府城北四里的"鸳水桥",亦叫"水乡河桥",即今所存景观,为单孔石拱桥,长18 米,宽7米,高3.5米,现在为京广公路桥。
襄国郡南和县(今邢台南和县)的"澧河桥",于隋开皇十一年建造于东韩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桥.根据澧水桥石碑记载:"碧柱浮空,烟云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阴",可见此系平原河道上比较宏伟壮观的大石桥,此桥系南和县乡绅宋文彪老人捐资修建,为连接晋、冀、鲁经襄国和清河郡的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澧水桥曾于明代被洪水冲坏,后经历重修,今澧水桥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桥头石狮和澧水桥碑等重要文物。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