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百朋(1519—1578),或作伯朋,字惟锡,号尧山,义乌大元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百朋29岁,赴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吴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丰知县。当时的永丰县地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民风粗犷悍野。下车伊始,他就注意调查研究,重农桑,兴水利,办公学,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省诉讼,减刑罚。不久“县邑大治”,政绩考核为优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百朋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兼管长芦盐政,又负巡按江北的重任。他惩治贪官,打击豪强,访察民情,申雪冤屈,朝野为之震慑。当时,倭患猖獗,吴百朋殚精竭虑,多方筹划抗倭大计。他发现无为州城墙崩塌,无险可守,倭寇乘机屡屡侵犯,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他奏请朝廷“筑城御寇”。在他的倡导督促下,无为州是年七月初八开工,同年十月初告竣。城廓沟池,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倭寇闻讯后,再也不敢侵犯无为州。
不久,倭寇首领冢原井、龟善太郎纠集万余人,突侵瓜州,杀人放火,百姓深恶痛绝,地方官束手无策,即使组织抵抗,也畏敌如虎,不堪一击。这更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欲把魔爪伸向扬州。
吴百朋接到告急文书,立即飞檄调集各处兵马,驰援江苏重镇扬州。吴百朋抵达扬州城下,见数万难民,望城号哭,哀求入城。而扬州郡守下令已“阖门者三日”,拒纳难民入城。吴百朋出示印符文书后,方获入城。他气喘未定,当即指责督抚、郡守诸官员:“何以拒民不救?”吴百朋遂下令“开城纳民”。数万难民入城后,吴百朋传令妥善安置,免出意外。吴百朋临危不惧,神色自若。督抚与郡守等一再叩请吴百朋带兵抵抗倭寇,并献上符印。吴百朋虽系文臣,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加上平时注重兵略,所以调兵遣将,从容不迫,调度有方,众皆服之。
薄暮时分,倭寇前队5000余人已兵临城下,安营扎寨,等候后队兵至,企图合围,一举攻破扬州。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遂挑选3000名精锐兵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城掩杀。倭寇猝不及防,兵营大乱。明军奋勇争先,斩倭首4000余级。残敌闻风丧胆,狼狈逃窜。后队倭寇见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遂与前队溃兵“远遁”,对扬州城再不敢觊觎。
扬州之战,朝野震动,对靖肃倭患,保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功不可没。战后,吴百朋加强城防,并奏请朝廷“筑东关外城,延袤十里”。从此,倭寇再不敢染指扬州。
朝廷论功行赏,扬州督抚以下诸官员悉受不同程度的处分,唯吴百朋受嘉奖,诏赐金帛,他又将所赐之物,悉数奖励下属。扬州百姓感念吴百朋抗倭之大功,救命之大恩,立“吴公生祠”以祀焉。
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因楚地(今湖北)是富庶之地,再加上嘉靖帝之“汤沐(亲王封国)在楚”,所以格外重视,要选派有才干的御史去按察,藉以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皇权的调控。刚巧又逢楚地“大明堂”工程开工,朝廷委派吴百朋督办。吴百朋精打细算,精心筹划,使大明堂工程提前竣工,不仅工程质量好,且造价低,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显示了他理财和管理的才能。
吴百朋善于用兵,重视防务。因襄阳西联秦陇,北接宛洛,南翼荆宜,东蔽汉阳,为古兵家必争之地。而樊口为襄阳的门户,系外围屏障,互为犄角。吴百朋经实地考察后,形成了襄阳、樊口的防务计划,并上疏朝廷,奏请筑建樊口城墙。不久,朝廷批准了吴百朋的奏议。吴百朋亲自参加筹资、设计、施工、督工等具体事务,使樊口修建城墙等防务工程进展顺利。
吴百朋因政绩突出,屡建功勋,升为大理寺丞,又转为少卿。吴百朋时年36岁,入仕为官历8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百朋改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适逢江广告急,地方官员奏请朝廷委派得力官员发兵进剿。朝廷权衡利弊,决定改任吴百朋巡抚虔州,挑起抗倭平乱的重任。
吴百朋初到虔州,倭寇又犯潮州,接到皇帝旨谕,命他调集兵力讨伐潮州之倭寇。盘踞在香寮的山寇杨益趁机外出抢掠,后方告急。吴百朋急令漳平县令魏文瑞出兵狙击。魏文瑞全军覆没,军情危急,吴百朋急勒所部将士百里奔袭,出奇制胜,用火攻之策,焚烧杨益老巢。杨益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吴百朋声东击西,经过10余日的激战,捣毁山寇巢穴40多处。杨益束手就擒,押赴京城廷审后斩首。
后方初定,吴百朋急回潮阳。倭寇惊惶失措,但又恃人多势众,负隅顽抗。时倭寇新旧合营有两万余人,盘踞在油水都、神山沟一带。吴百朋精心部署,激励将士乘胜进军,首战潮阳,旗开得胜。
吴百朋率军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进军饶平、秋溪,倭寇闻风丧胆,大败而逃。特别是海丰一战,大败倭寇,歼敌5000余众,俘敌逾千,残余倭寇乘船而逃,再不敢复顾,潮阳地区倭患遂绝。
倭寇既平,吴百朋乘胜进军,又出击平乐、始兴、程乡、黄沙一线,使依仗倭寇之势叛乱的诸贼皆破之。接着,又在漳潮地区会师,擒获叛乱贼首吴平。又会师翁源、河源,逮住曾东田、马元湘、李春文谙叛乱首目。此外,龙门、英德、和平、云溪镇、李村、鸿雁州、乍阡、欧公坑、血流浦、南浦等山寇巢穴尽皆攻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当地郡守、县令请求吴百朋乘胜攻下三巢,以绝后患。所谓“三巢”,即下历、岑岗、高砂,方圆700里,原系依智高属地。侬智高为壮族首领,宋朝时曾建“大历政权”,后为宋室所统一。“三巢”地方多祟山峻岭,为罪犯盗贼之聚集地。他们占山为王,伺机侵扰邻近的府郡州县,为百姓所痛恨。官府虽多次进剿,均糜费钱粮,无功而返。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上疏奏请:一是由他独任“平三巢”总指挥,决断一应军务;二是调用驻扎在虔州的3万 兵力归他全权指挥;三是留抄没奸相严嵩之家产,筹饷20万银子为军用开支。不久,嘉靖皇帝批准了这个平乱计划,委吴百朋以重任。
下历为“三巢”之首,赖清规为首领,其他“两巢”均听命于他。岑岗李文彪死后,其子李珍与江月耀继之。高砂首领为谢允樟。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吴百朋受命后移镇信丰,日夜兼程,直扑下历。吴百朋兵分数路,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大小激战凡30余次,给赖清规以毁灭性地打击。大局初定,吴百朋又乘胜追击,直捣赖清规在铁坑、铜鼓嶂之老巢,赖清规等贼首在激战中被乱兵所杀,下历得以平定。初战告捷,诸将要求乘胜追击,再破岑岗、高砂两巢。
吴百朋分析道:下历既定,余峒胆寒,可不战而屈,为将之道不在多杀戮为功。预计岑岗、高砂两巢也指日可破。果然不出所料,岑岗的李珍、江月耀,高砂的谢允樟率众投降伏罪。吴百朋善于用兵,破一巢而三巢皆平,为朝廷所嘉许,晋升大理寺卿,为正王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
“三巢”既平,吴百朋在此地设置定南县,“设官吏以治之”,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吴百朋巡抚虔州,抗候平乱凡6年、组织大小战斗150余次,计斩敌首22965级,解救被掳男女18146人,破贼巢穴120余处。朝廷为嘉奖吴百朋之功,赐金银二次,召见嘉许三回,进吴百朋二品官职薪俸,荫一子。
吴百朋巡抚虔州六年,戎马倥偬,但他不失儒将风度,在繁忙的军务之余,酷爱读书、写诗、作文,所著《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皆佚散。
嘉靖四十二年(1567),海瑞调任赣州兴国知县。兴国地薄民穷,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海瑞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兴国八议》,厘清宿弊,发展生产。海瑞的改革方案遭到地方恶势力的阻挠,海瑞上报南、赣、汀、漳巡抚吴百朋,得到其大力支持,于是兴国大治,吴百明知人善任,大力举荐,使海瑞得以重用。
隆庆二年(1568),吴百朋任刑部右侍郎。时父丧回籍守制3年。
守制期间,吴百朋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整理文稿。有时也从事农稼,享受田园之乐。
时义乌城东的东江桥毁圮已10余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吴百朋大力倡导修复,自己节衣缩食,主动捐献一大笔俸银相助。旧《义乌县志》之《东江桥重修记》曾记录了这段史实。“丁忧”期满,改任北京兵部左侍郎。
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应高拱之议,赐吴百朋飞鱼服一件,并命其巡阅宣化、大同、山西三镇,又赐予特权,许其“所见便宜以对”,意即可以相机行事。
吴百朋巡视三镇7个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上疏奏请修筑宣化女墙22500丈,新筑城楼70余座,修筑大同内外城墙1000丈。又呈请屯政、河防、边防等防务条陈15件。上报绘制的边防地图,其关隘险要、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居民人口等皆“历历如指掌”。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兵事防务松弛,弊端多多。吴百朋查出大帅马芳贪污兵饷、中饱私囊等诸多不法之事,便义无反顾,上疏弹劾。而马芳与张居正私谊深驾,又是江陵同乡。张居正虽为一代有作为的贤相,但他高傲自大、嫉贤妒能的劣行也昭然于世,他百般阻挠,有意偏袒马芳,使这件事不了了之。
吴百朋生性耿直,敢说敢当,屡屡与权贵作对,终遭张居正等权贵所挟私报复。万历元年(1573),吴百朋因谗被罢官回籍。
万历三年(1575),朝廷颁诏起用吴百朋,为南京右都御史兼署参赞刑部事务。万历五年(1577),吴百朋升任刑部尚书。因其时刑部主官久虚,案件积压如山。吴百朋上任后,不辞劳苦,认真审查复核各类案件,务求公正,执法如山。做到既不草菅人命,也不助纣为虐。
万历皇帝为嘉许吴百朋,赐御联一幅,其联是:“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简托,才堪大用信济世之英贤。”
万历六年(1578),一代抗倭名将吴百朋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任上,时年60岁。
万历皇帝派主事王再聘,护送吴百朋灵柩归葬义乌故里青龙山,圣谕祭祀,明祟祯六年(1633),朝廷为追念吴百朋的功绩,溢“襄毅”。
吴百朋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一生俭朴,所居房屋甚是简陋,只能挡风避雨,督工建造大明堂楚邸,以吴百朋廉能,屡有赏赐,他“辄封识藏之”,离任时又悉数奉还。巡抚虔州,抗倭平乱6年。将他按例应得的“逾额者十七万金”悉数上交国库。离任时单车就道,一无所携,其清廉之德深得部属的敬佩。
吴百朋一生勤奋好学,其主要的传世之作有《吴百朋奏疏》3卷,《南赣督抚奏议》存1、3、7卷(余佚失)及部分诗稿等。其它著作如《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已佚失。
吴百朋虽已逝去400余年,但功德馨然,昭传后人。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