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在参与早期建党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积极从事革命的文化教育工作。1920年,他在编辑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的同时,又接受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邵力子的聘请,于同年9月起在该系任教。自1923年至1927年这段时间内,他还兼任了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学与校政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大学被迫停办,他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29年至1930年,他又兼任复旦实验中学主任。同年,他在地下党领导下,创办了中华艺术大学,积极培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青年。
上海大学是1922年10月正式成立的。它名义上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实际上是由共产党直接创办的一所新颖的干部学校。从1922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两党破裂以前,这所学校为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从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党的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一所弄堂大学——私立东南师范学校。由于创办人只顾赚钱,不重教学,学生深感受骗上当,不久即发生学潮,赶走校长,并公开推举国民党内有影响的人士于右任担任校长。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决定委派邓中夏前往该校任总务长(又称教务长),领导改组学校。
陈望道是在1923年秋天接受陈独秀的委派,前往上海大学任职的。当他“正在踌躇不决是否进去时,陈独秀写给陈望道一张很小很小的、署名‘知名’的条子,说:‘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陈望道进上海大学以后,起先担任中文系主任,并开设了修辞学等课程。
改组后的上海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在当时都是别具一格的。如中国文学系在陈望道主持下,开设了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修辞学、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他的教学民主空气浓厚,学生学习活泼生动,学术研究也非常活跃,仅研究文艺的学术组织,就有春风文学会、青风文学会。湖波文艺研究会等。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上海大学的学生几乎都参加了这一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斗争。这时,邓中夏已根据党的指示去广东领导工人运动,陈望道接任了上大教务长和代理校务主任的职务。他肩负重任,在党的领导下,率领全校师生,继续投入当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由于“可歌可爱的上大学生”在五卅运动中“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助力”,帝国主义感到十分惧怕。6月4日,英帝国主义出动了海军陆战队,对上大实行武装占领。次日,上搭载老西门勤业女子师范学校建立临时办公处,由教务长陈望道主持召开师生大会,详细报告学校被占领的经过。大会公推陈望道起草宣言,发表通电,强烈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在以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上大师生又组织了行动委员会,担任前线各项工作,并和工人一起并肩战斗。
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迫害,上海大学几经迁徙,最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各方面努力,终于在1927年春天于江湾西镇筹建了自己的新校舍。陈望道为筹建新校舍四出踏勘,寻找新地址,并代表校方向私商具结筹借部分经费。新校舍落成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大学生在新校舍上课仅一两个月,国民党反动派纷纷指责:“上大是赤色大本营,是煽动工潮、破坏社会秩序的指挥机关”,遂派出军警把学校查封了。
上大被查封后,一些私商为索还借款向苏州法院对陈望道等提出控告。陈望道不得不代表学校赶往苏州法院出庭候审。然而这一控告终因上大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也就只好不了了之。
大革命失败后,陈望道接受中共地下党的委派,于1929年冬至1930年,出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
中华艺术大学是继上海艺术大学之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办的又一所艺术院校。1929年上海艺术大学被法捕房查封后,党组织为发展左翼文化事业,培养进步艺术人才,决定另外筹建一所艺术学校。陈望道出任中华艺大校长,是由地下党闸北小组的负责人冯雪峰与夏衍出面去邀请的。他们两人同陈望道不仅有着较密切的师生关系,而且还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冯雪峰是浙江一师的学生,又是义乌县人;夏衍则在杭州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是参与“一师风潮”的活跃分子。夏衍与一师学生施存统合编的《浙江新潮》,成了“一师风潮”的导火线,《非孝》一文,就是在该刊上发表的。这时的陈望道,“虽然离开了组织,但只要是党的工作,一定尽力去做”。他的这一政治立场,并不因为革命暂时遭到挫折而受影响。所以,当冯雪峰、夏衍代表地下党组织给他的委任,他欣然接受了。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他们师生并战友之间,形成了最好的默契。
中华艺术大学正式成立于1929年冬,夏衍任教务长兼中国文学科主任,负责日常行政事务;西洋画科则由许幸之任主任。在这里任教的教师大部分系左翼作家与画家,如在中国文学系任教的有彭康、朱镜我、冯乃超、洪灵菲、李铁声等;在西洋画科任教的有沈西岑、王一榴等。上海艺大一部分师生也转来中华艺大学习。由于左翼力量在学校占了相当优势,学生纷纷慕名而来,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生,也赶来旁听。
在陈望道就任中华艺大校长期间,学校的政治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们经常深入到工厂、社会中去发动各种运动,投入各项社会改革。大革命失败后,要在国民党统治区举行三四十人以上的集会非常困难,而中华艺大却是当时能够举行半公开活动的极少数的几所学校之一。因此,这里一度成为大学进步师生活动集会的场所,成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心所在地。中国新兴阶级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此后,由左翼美术家许幸之、沈西岑、王一榴筹备发起的时代美术社的联络地点也设在这里,并在这里举行美联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述种种活动,都得到陈望道的支持。对于陈望道就任中华艺大校长,鲁迅曾给予热情的支持。1930年二三月间,鲁迅先后三次应邀前往中华艺大讲演。
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内存在“左”的倾向,常在上海街头举行飞行集会,示威游行,以及组织暴动演习等,因而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中华艺大终于在1930年5月24日被国民党查封。左联在学校查封后的第五天,召开了第二次大会,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就是听取护校委员会代表的报告。大会还作出决议:护校委员会准备在“五卅”对被反动当局查封的中华艺大自行启封,届时左联全体成员一致参加行动。
陈望道始终未参加左联,就像叶圣陶、王统照、郑振铎等不是左联成员一样。这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对敌斗争中采用的一种策略,以便把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左联周围,更好地开展党的各项工作。陈望道也确实起到了左联成员所不能起的作用。敌人最害怕党领导下的这一浩浩荡荡的统一战线,千方百计地要破坏这个统一战线,不惜耍弄挑拨离间、栽赃诬陷等卑劣伎俩,假冒左联名义给复旦大学陈望道、叶绍钧、洪琛等教授写恐吓信。面对敌人的种种阴谋,陈望道德及时识破。他对这一切不屑一顾,一直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后经过左联的反复斗争,终于使敌人的栽赃诬陷彻底破产。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