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格尔兹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
一套完整公开的群体仪式总是在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场景中一系列行为的综合展现。
仪式包括礼仪、礼节和礼物等方面的内容。仪式象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把人类的情感、期望心思给予表达出来,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祝愿,显示了一种人情美和理想美。实际上,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是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等表演活动和物件、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景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意义的象征体系。
在潮汕婚俗中,有“新娘跨火烟”的仪式。迎娶当天,在新娘到夫家之前,夫家要准备一捆稻草放于门槛。当新娘走到门前时,由迎接的青娘母把稻草点燃,烧出浓烟,再由她陪着新娘,口念“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或“烟呀烟,烟到明年生豆孙(即男孩子)”。念毕,新娘举步跨门槛走进夫家,进入洞房。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期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在潮汕丧俗中,参加葬礼之后,要用“红花”(即石榴花)或加上“抹草“(又称仙草、瑞草)放在脸盆水里洗脸,然后连同洗脸水一起泼倒在外面路上;参加葬礼后,主人必须送客人红糖果、红缯线,其意义在于驱邪怯秽,还以“清气”(即干净)。
在潮汕礼俗中,馈赠礼物本身是一种仪式。馈赠礼品是要有物质的,但在民俗文化中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赠送礼金,通常要用红纸包着,赋予它一种美好的外形,象征美好的祝愿——给小孩子的压岁钱是红包,期望孩子平安成长,给老人祝寿的礼金也是红纸包着,祝愿老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亲戚朋友有喜事,送的猪肉、喜糖、鸡蛋也必须是红色的,象征吉祥、快乐。
此外,潮汕的生产、饮食、游神、祭祀、游艺等民俗活动都有一套套完整的仪式,各有其象征意义——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喜庆欢乐。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特性。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10]在语言文字进入高级阶段之前,人们只是直接用有某种约定成含义的标志语性质的品物相交往,以互相传递信息,更多的隐喻是在古代诗歌文学和民俗礼仪中。
民俗文化中的隐喻往往是复合的。即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与重叠,是一种双重的交叉。例如,火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无论在婚礼上还是在丧礼上,或者是节日中,火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此时的火已不再是实体的火,而是光明、吉祥、兴旺的同义语,是一种信念的凸现、凝聚,是抽象意义的具象化。也就是说,具体的事物经过人们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特殊的理念和特殊的系统。隐喻虽然与比喻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术,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强化描述另一个事物。例如“归心似箭”,是一种修辞,它是在“归心”与“箭”这两个事物之间作比喻。比喻惯于在两个形象之间进行比较,以突出描述其中之一的特点。隐喻则是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由此及彼,从而实现意义转换的一种方法、途径。通过隐喻方式,使抽象的意义更加清晰而准确地凸现出来。就潮汕民俗文化的隐喻特性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联想的隐喻是从作为“比”的某一品物的某种属性去引导人们联想到被喻事物的相应涵义,由“隐”而到“喻”。
旧时小孩子过生日、“出花园”、第一次上学都要吃两个红鸡蛋,这是潮汕较为普遍的风俗。其意义有二:第一,两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第二,红色的鸡蛋,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于未来的希冀。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吃下的不仅仅是鸡蛋。一个鸡蛋代表一只鸡,但人们的想象自然不会到此为止。因为能吃掉一只鸡的小孩,必定体格健壮,将来长命百岁;另一方面,“鸡鸭”之后就是“鱼肉”和“山珍海味”,而能吃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的人,其富贵自不待言。“长命百岁”、“荣华富贵”,几乎成了旧时老百姓做生日的口头禅,而在民俗中,所有这些祝愿,对于小孩子来说,两个鸡蛋就足够了。
谐音隐喻在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十分普遍,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隐喻方式。谐音隐喻是根据谐音、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换和扩张,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谐音是诙谐之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始基”, [11]正是此意。谐音隐喻成为吉祥语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量地活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口头语言之中,出现在各种民俗事象、尤其是婚喜吉庆和岁时节令的喜庆气氛之中。在潮汕民俗中,谐音隐喻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人生礼仪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明显,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主要为传宗接代,其源远流长。《易经》云:“天地继韫,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女。人承天地,旋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潮汕人“广继嗣”、“求子生子”的意识也十分强烈。以谐音隐喻生成的“求子”意识从生育的第一步——婚嫁就大量存在。如,新娘嫁妆必有灯,因灯与“丁”谐音,隐喻婚后添丁生子;有的嫁妆带有莲花、吹笙童子的画图,隐喻“连生贵子”;而元宵节潮汕各地的开展的“营灯”活动,更是隐喻人们的“求子生子”愿望。
鱼具有极大的繁殖能力,于是,古代人以鱼作为丰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以鱼作为求爱和生育的隐喻。从古代民歌到现代的礼俗中,鱼都作为典型的吉祥语形式保存下来。潮汕濒临大海,又有众多江河,潮汕人嗜好吃海鲜,鱼在潮汕民俗中具有十分活跃的角色。过年过节要吃鱼,婚宴离不开吃鱼,生日宴会不可能没有鱼,孩子要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要吃鱼……究其原因,盖因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民间喜欢鲤鱼舞,则是因为它多春(即鱼子),隐喻多子多福。
此外,七样羹的谐音,“长面”谐音长命等等,也在某些程度上属于谐音隐喻的范畴。
暗示隐喻是联想隐喻与谐音隐喻的综合。潮汕民俗中有很多方面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的隐喻意义。
每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一般都有鱼。这个例子就充分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三种隐喻的结合——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岁岁有余,使人联想到子孙满堂,暗示着生活的富足。
潮汕沿海渔民吃鱼时,吃了上边要吃底面,必将整条鱼骨拉开或将底面的鱼肉剔出,不能将整条鱼翻过来。若真的要吃底面则要说成顺过来,不能说翻过来,因为人们往往会与翻船相联系,这是渔民最为忌讳的。翻鱼使人联想到翻船,暗示着要驱邪趋吉。
潮汕村庄多有种植榕树和竹子,是谓“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后面。潮语叫榕树为“成”,“前榕”暗示有所成就;竹与“足”谐音,即富足的意思,暗示后能富足。这也是暗示隐喻的体现。
由于复合隐喻形式逐步程式化、规范化和固定化,其内容逐渐为人们熟知,“隐”的成分自然逐渐减少,从而成为相对隐定的格式化吉祥语。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吉祥语表达了民众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和祈求,并为节日庆典增添了喜庆气氛。
其一,由语言形式转化为直观形式,形成大量程式化的装饰纹样,这就是所谓“装饰图案”,或者称之为“吉祥图案”。
旧时潮汕人尤其是小孩有穿肚兜的习俗。肚兜虽小,但人们充分利用这一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同时,表达他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而女子出嫁,往往在肚兜绣上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在盛产石榴的南澳古镇深澳,人们结婚用的眠床和新房的布置,都喜欢用石榴花和石榴的图案做装饰,取其“石榴多子”之意。
上述所列的潮汕人结婚时各种嫁妆,经常画有童子戏鲤鱼,隐喻多生贵子;画有莲花与吹笙童子,隐喻连生贵子;画上喜鹊,隐喻喜上眉梢;都是吉语转化为“吉祥图案”的表现。
其二,吉祥语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的频繁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配合礼仪行为的祝福方式。由于民众中的喜庆吉祥口彩,言简意赅,朴实生动,朗朗上口,作为约定俗成的形式受到民众的欢迎,并世代相传。
在揭阳、普宁一带广为流传着行彩桥习俗。人们在活动中往往说一些充满期望和良好祝愿的吉利话。读书的孩子摸狮鼻,隐喻“摸狮鼻,写雅字”;少女摸狮头,隐喻“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摸狮肚,隐喻“摸狮肚,找雅亩”;怀孕的妇女摸狮耳,隐喻“摸狮耳,生阿弟”。
过年过节,人们喜欢说“新年大吉”、“吉祥如意”;结婚时喜欢说“白头谐老”、“早生贵子”;祝寿时喜爱说“长命富贵”、“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乔迁新房时喜欢说“安居乐业”、“出入平安”;游神活动的标旗上喜欢写着“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财丁兴旺”;店铺开张时,喜欢写着“开门大吉”、“货如轮转”;等等,都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吉祥语。综上所述,象征与隐喻这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潮汕人在其民俗中广泛应用象征与隐喻,主要是出于驱邪趋吉,祈求婚姻美满,期望生活富裕,从而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显示出一种人情美与理想美。潮汕民俗中的象征与隐喻,反映着潮汕农业社会祈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海洋性、精细性、存古性。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