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湖南郴州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传说一位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并热心地为百姓治病,而且分文不取。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橘树可以说全身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后来,苏耽因为广泛积德行善得以成仙升天。至今湖南郴州的苏仙岭即为纪念苏耽而得名,苏仙岭到处可寻仙踪,如神仙的出生地点白鹿洞、神仙升天的升天石,还有望母松、仙棋盘等,市内还有橘井遗迹。
据说苏仙公在修炼得道,行将升天成仙之际告诉老母:明年将有疫病流行,可用院中的橘叶,和着井水煮成汤液,让乡人服用便可免受其害。其母牢记儿子托付,当来年疫病发威时,就采撷橘叶,放在井水里煎煮成汁,让乡民们服用,从而避免了疫病的侵害。乡人感念苏仙公的恩德,将橘井泉香的故事广为传播,其厚生爱民的情怀,一直为后人称颂,“橘井”也就成为了中医的别称。据说当代中医药学大师叶橘泉先生之名也出自此典故。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也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形式。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视“虎撑”为护身符。
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去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拿起挑草药的扁担准备搏斗。这时,他发现老虎俯伏在地上,并不追扑他,只是张开大口。孙思邈发现,老虎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他点头,像是在向他求助。出于职业的敏感,孙思邈带着惊奇,走近老虎细看,只见老虎喉咙里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在老虎衔着铜圈时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治愈的老虎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随后转身而去。
此事传出后,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孙思邈,铜圈便成了外出时的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抓药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药王”孙思邈。他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这位医生的救治之恩。孙思邈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喻指良医的“折肱”、“和缓”,喻指医术高明“上池”、“窥垣等。这些中医药典故,同样包含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