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河南省住建厅、文化厅和财政厅联合发文,将林州市石板岩镇王相村公布为省首批传统村落之一。
王相村位于石板岩镇南约2公里处,村子东南临溪水,西北靠悬崖,形成一个闭合的山谷。这里群山环绕,郁郁葱葱,悬崖栈道,瀑布飞荡,王相九峰之秀,登山道路之险,山间景观之奇,称之为“太行之魂”。
王相岩因何得名呢?相传在3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商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王者相者居住过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王相岩。
王相村,面貌特色独具,整个村落淹没在树木丛生、鸟语花香的林海之中。村中有王相祠堂、书画院、碑林,山头上有千年古木王相树等。村民们住的是石头垒的墙、石板顶的房子,脚下是石头铺的街道,麦场、谷场是石板铺地,院里是石板引路,周围是石院墙,加工粮食用的是石磨、石碾,厨房垒的是石锅台……有民谣说:“王相村,石板房,石墙石顶石过梁,石檐石柱石佛像,石碾石磙石磨房,石盆石槽石碓臼,石凳石桌石板床……”
王相村的前辈们,当年为了生存建造石板房,用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一锤一钻将天然山石破解成块块料石,垒砌成墙,一锯一斧将山间树木制成梁、檩、木椽,用镰刀割荆条,编成坡笆,上用麦秸泥抹平,然后再在房顶盖上石板。用石头来建造房子,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这种坚硬的物质之中,智慧的先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石头描绘得生机、生动、深情、真情,尽管石头不会说话,但它所承载的语言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实、那样客观。它虽然没有主动性,但它处处在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它虽然没有灵性,但用它创造性的生命却闪耀着思想光芒,从而成了中原地区一处独具特色的石头民居。
以起伏绵延的山势作为背景建设的王相村,无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是最佳的选址。靠近山林、结合山势、随山坡循势而建的基址,可以在阳坡建设民居,前低后高,有利采光,朝向好,排水畅。这样的基址不仅使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空间构图更加完善,而且有利于节约耕地,满足农耕经济的需要。这里村落结合山势灵活布置,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高低叠置,参差错落。与周围的山脉、绿地连成一体、形成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民居建筑特色,使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理想居住环境。
由村西去的王相岩有悬崖栈道、老道墓塔、玉皇阁、悬石九拱桥、书斋楼。如今村南修有王相岩牌楼、50米长的荡魂桥、88米高的摩天筒梯及依崖壁修建的悬空铁梯。
这里曾留下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豪武侠、名流高僧、神医巧匠的足迹,也有他们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故事。
武丁是商朝第22个国王,少年时被父亲送往商都西部的林虑山和奴隶傅说在一起劳作生活,并与奴隶傅说成为朋友。两人经常谈古论今、占卜问卦和吟诗作对。武丁继位后拜傅说为宰相。傅说竭尽文韬武略之才能,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井然有序,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武丁中兴”。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君臣,将宝泉岩改为王相岩。
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河南杞县圉镇乡)人。《后汉书》和《辞源》记载东汉桓帝时,宦官“五侯”专政,胡作非为,反对宦官的大臣李鹰、陈蕃等200多个被诬告为“党人”,受到打击迫害,即历史上的“党锢之祸”。积极支持李、陈等人的大臣夏馥,也被通令全国抓捕。建宁元年(168年),夏馥为使别人不受连累,剪掉胡须长发,来到林虑山,隐居在王相岩的悬崖绝壁里,给冶铁人当雇工,伐木烧炭,两年后含冤而死。一代文豪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赵得秀(1529—1564年)号九峰,河北省肥乡县人,道家出身,传说其有很多法术。明嘉靖元年(1552年)他云游至林虑山,卜居王相岩,修炼道家法术。经过了35年修建,在王相岩上修建了众多道家景观,如玉皇阁、老君殿、书斋楼、上山古道等,王相岩从此始彰于世,后因积劳成疾,卒于王相岩仙人洞,赵得秀给世人留下了王相岩景区和道家人文景观,深受后人敬仰。
许三礼,字典三,号酋山,河北正定人。自幼随先祖迁居彰德(今安阳市),受业于名人孙奇逢门下,苦读于林虑黄华山。他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考中进士,历任康熙朝浙江海宁知县、福建道监察御使、通政司右参议、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病逝。
许三礼在世时,曾数次携友游览王相岩,对当地风光赞叹不已,写下了七言律诗《王相岩夏馥隐处》一首。文曰:“云木苍苍拥石岩,衣冠如在拜遗龛。原因避地留清醒,岂为全身恋翠函。涧积冰霜余凛冽,室容星月恣幽探。当年土穴逃名者,逊尔峰头饱夕岚。”其祖父司寇公,足迹踏遍峨嵋、三峡,归来行至王相沟内,有感而言:“此家山也,十数年后,吾将在此择一胜处以终老,学山中草木养吾年”。许三礼遵循祖训,在当地买下地皮一块,于九拱悬桥上盖了座避暑楼,每逢酷暑季节,便携带家人来此避暑度夏。此楼目前基石还在,遗址尚存,有碑文曰:“夫山灵始于夏馥,后复荒于九峰(指道士赵得秀),今则为余家别墅矣”。此碑现存当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