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虾仁是淮扬菜系中的绝品佳肴,60多年前,它曾被选为开国第一宴的头道热菜。由于淮扬菜对食材十分讲究,当时是使用卡车将白袍虾仁的原料——鲜活的洪泽湖大青虾运到北京。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运输条件还不够发达,途中历经颠簸,到达北京后大青虾已奄奄一息,无法再满足淮扬菜取材“鲜活鲜嫩”的标准了,无奈之下,白袍虾仁黯然退出了此次国宴。
实际上,相比后来出现在国宴上的软兜长鱼,白袍虾仁的颜色、口味更容易令人接受。
这道菜选用洪泽湖出产的青虾为原料,先以姜汁喂养活虾一整夜,再手工剥出一颗颗雪白粉嫩的大虾仁。因为足够新鲜,因此烹饪过程中完全无需多余的调味料,仅以快火清炒,加盐和薄芡调味,爽口脆嫩,常常是桌上第一个被吃完的。
软兜长鱼与白袍虾仁并称“淮炒双峰”,当年正是它取代了白袍虾仁走上了开国第一宴的餐桌,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第一菜。淮安人厚待中外宾客时,也最喜欢上这道“鲜嫩可口别具一格”的菜让宾客尝鲜。
所谓“软兜”,软是核心,菜品上桌后,以筷子挑起一块黄鳝脊背,而该脊背的两个末端能够自然下垂,甚至自然相互靠拢为佳。也有大厨认为,“软兜”应是一种烹饪方式,这道菜在制作时最后有一道勾芡的程序,一定要把调料的味道全部沾裹到鳝条上去,而且要保持鳝条的嫩度,就是柔软,即使当初煸炒硬的鳝鱼肚皮,此时也要在芡汁中回软。以芡汁作为托底将鳝条软软地裹兜而起,是谓“软兜”也。
此菜选用端午前后的“笔杆青”长鱼,以竹签从长鱼侧面切入,沿着椎骨分别片下长鱼肉,讲究的只取脊背,一掐两断,沸水焯过备用。另起炒锅加猪油至七成熟,加蒜片煸香,加入黄鳝、料酒、酱油,勾芡后,迅速颠锅装盘,密密撒上胡椒。黄鳝的入锅出锅也就3、5秒钟,颠勺也就2-3次,一气呵成,成就了一个“软”字。成菜后脊背乌光烁亮,软嫩异常,清鲜爽口,趁热端上;筷子一搛,微颤似跳,油亮滑爽;入口腴嫩,轻抿若化,齿颊生香。
国宴菜的名角之一就是“狮子头”,当年接待尼克松访华的国宴头盘就是它。之所以称为“狮子头”就因为这个菜形态丰满,犹如雄狮之首。这道菜也是淮扬菜的典型代表,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工艺,都将淮扬菜的精致细腻体现的淋漓尽致。
狮子头真正让人佩服的功夫还在调味上,必须加高汤上劲。高汤,即猪腿骨、老母鸡、老鹅、火腿等料经8小时以上文火吊出来的汤,是狮子头的鲜味来源。骨为汤底、鸡为清鲜、鹅为浓香,三者皆为高汤灵魂,且味型有别,自然鲜得有层次。做成功的狮子头,应该是肉香醇厚与清鲜怡人,两者兼备。上桌以后细观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汤里炖久了以后变形程度不同的缘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里,仔细摇一摇再放在桌子上,这狮子头应该在碗里出现一阵轻微抖动,那身形如狮头甩水一般。
1957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受到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当晚的国宴菜单中,就有一道松鼠鳜鱼。另外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也有这道菜,出现频率相当不低。
松鼠鳜鱼与双皮刀鱼、清蒸鲥鱼并称江南三味,有人形象地描绘它为:“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笑,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从外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要求很高的刀工菜,厨师凭借精湛的刀工将鱼贴骨切开,再片鱼,直剞、斜刀,刀切至鱼皮又变菱形刀纹,深及皮肉的4/5处,刀刀精准。最终将整条鱼身改刀成108颗蒜瓣籽,形如菊花盛开,微微上翘的鱼头和鱼尾,前后呼应。经过油炸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极具美感。而国宴上这道菜则为了顾及外宾的感受,一般会去掉头尾,只上鱼身。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传统名菜,属淮扬菜系。大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吃起来爽口开胃,异常珍美,百食不厌。
平桥豆腐属淮扬菜系,是江苏淮安的一道名菜,作为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过人之处。选用内脂豆腐,将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鲫鱼脑起鲜,因其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一定要小心慢用。平桥豆腐经济实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腻,清素入肺。
开洋蒲菜是以香蒲茎制成的传统名菜,为江苏省淮安市特产,主要原料为蒲菜的根茎。此菜清香甘甜,酥脆可口,似有嫩笋之味,味鲜爽口,营养丰富。开洋蒲菜历史可追溯到汉初,枚乘《七发》中即云“雏牛之腴,菜以笋蒲”。明清以来,更是文人诗文中经常歌咏之物。明顾达在陕西做官,曾作《病中乡思》云“一箸脆思蒲菜嫩”。
文思豆腐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江苏传统名菜,起源于扬州和淮安,属于淮扬菜、苏菜系。它选料极严,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时具有调理营养不良、补虚养身等功效,是老人、儿童选择的上好菜谱。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调鼎集》上又称之为“什锦豆腐羹”。
拆烩鲢鱼头是江苏地区传统名菜,属于江苏菜系,拆烩鲢鱼头以鲢鱼头为主要材料,烹饪以烩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味。口感:皮糯粘腻滑,鱼肉肥嫩,汤汁稠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鱼头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除了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它还含有鱼肉中所缺乏的卵磷脂,可增强记忆、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变得聪明。
水晶肴肉又名水晶肴蹄、镇江肴肉,是江苏镇江市一道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后因硝、肴读音相近,遂改称“水晶肴肉”。又因成菜肉色鲜红,皮色晶莹,故又称水晶肴蹄。
三套鸭是江苏省扬州和高邮地区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古时扬州和高邮一带盛产高邮鸭(古时扬州和高邮一带各地盛产麻鸭,现在扬州和高邮地区专门养殖,由于高邮养殖的范围最广,技术最先进所以又名高邮麻鸭,是全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古时隶属扬州,现在是扬州代管县级市),此鸭十分肥美,是制作“南京板鸭”、“盐水鸭”等鸭菜的优质原料。
2017年“一带一路”欢迎晚宴上,主菜有一道“花好月圆”,其实是脱胎于淮扬菜“月影照纱窗”。只不过传统淮扬菜“月影照纱窗”是竹荪鸽子蛋,而国宴“花好月圆”将竹荪改成了扇贝,但是这两道菜的精髓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食材,而是汤本身,“这道菜对汤的要求是清澈见底、味淡而不薄。”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