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风洞乡与冠英乡交界处的冷风口,昔日为镇远至省城驿道要隘,今亦为湘黔公路之要冲。左右两山夹峙,中通一径,崖壁陡绝,形成隘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侧石壁镌有“宾服”二字,每字约0.49平方米,传为明代巡抚邹文盛所镌。
位于香炉山南天门下“九十九磴坎”第86磴左侧,距路基0.3米半崖上,阴刻、行书,字迹完好,摩崖长0.80米,宽0.29米,每字长0.38米,宽0.29米。为清贵东道吴光庭镌。
位于香炉山“九十九磴坎”第91磴右崖上,距路基0.86米。楷书阴刻。摩崖长0.36米,宽0.33米,字迹清晰,系民国2年(1913)香炉山团首顾佐臣手书。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香炉山城门洞城墙右侧,距石级路基高10米陡崖上。楷书阴刻,横列。每字长、宽各约0.65米,苍劲有力。
位于香炉山二屯崖观音洞口东北约120米处,距路基高1.40米。摩崖长1.03米,宽0.60米,上为半圆形,呈碑状。楷书阴刻。为明崇祯七年(1634)二月向大才、黄富以碑记形式记述“征剿炉山古绩碑衔”。今字迹清晰可辨。摩崖上0.70米处有篆字图章一枚,长、宽各约0.45米。
位于香炉山“察院明文”摩崖右侧2.60米崖上,距路基高1.70米。楷书阴刻。摩崖长0.90米,宽0.37米。每字长0.34米,宽0.37米。清晰醒目。摩崖右上崖半壁有许多阳刻行楷摩崖,大多已被风化,无考。
位于香炉山“九十九磴坎”下约100米石级路半崖上,距路面高10米。摩崖分左右两壁,右壁长1.0米,宽0.36米,主要记述立碑事由。左壁长1.15米,宽2.20米,主要记述香炉山具体界限,共1800余字。“为大中华民国贰年岁次癸丑季冬月吉日众道士仝建”“住持王宗远”“匠士潘桂镰造”。竖立,阴刻小楷。今字迹清晰完好。
位于大风洞乡大风洞口石壁上,另有“洗衣池”“饮水池”“隆观峰”“陷洪含泽”“云溪重光”“长孔含如”“勤政爱民”等七幅,均为楷书阴刻。至今保存完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孙二公醉卧处摩崖 在清平镇驻地西北1.5公里的石仙山清平堡遗址南侧,岩石高约3米,宽约4米,立于坡膀上。岩上方刻“张孙二公醉卧处”,楷书阴刻,0.25米见方,其右下岩壁竖书阴刻隶书,记其二人醉卧经过:清宣统三年(1911)仲春,张景森(字宝书,原清平县拔茅堡人,贡生)偕同知己孙俊夫(字培秀,清平县高平庄人,秀才)等一行趁兴登石仙山踏青,醉卧于此,乃镌石以记其事。字迹今仍依稀可辨。
位于香炉山二屯崖下大路右侧。碑高0.95米,宽0.90米,厚0.15米,楷书阴刻。据《重刊清平县志》载:“炉山胜境碑,乾隆四十七年邑令雷平立。”碑文至今清晰。“胜境”碑原为“黔阳胜境”碑,“文化大革命”时上半截“黔阳”二字被敲断,后筑路被埋没。今“胜境”二字仍遒劲醒目,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香炉山二屯崖城门下102米,石级路右侧。青石碑,高1.6米,宽0.82米,厚0.15米。该碑中款为“黔阳第一山”,两侧自右至左竖列记文及题款。
记文为:“黔省之山多矣,如金筑之南岳、螺蛳、照壁等山,诚为名胜,非不蔚然深秀,以壮会城之观瞻。然要其峭壁端方、烟云缭绕、倏忽变化不可捉摸,荟萃泉山之景者,莫若靖邑之香炉山。岁在癸未,予守是邦,因公会昆山管都间小住于此,浏览胜概,实属天造地设,集黔山之大成,爱颂嘉名为黔阳第一山,不禁之歌曰:气象峥嵘兮,蓬台起舞。峰峦环绕兮,磅礴安堵。空阔天地兮,安设营武。庙堂辉煌兮,四里可睹。万山拱象兮,照垂千古。”题款为“知清平县事古滇徐作霖题 光绪甲申年暮春吉日立”。
位于香炉山西北山腰,塘房寨东10余米处。青石碑,碑高1.36米,宽0.70米,厚0.15米,在碑座,为“大清光绪戊寅四年秋”立。该碑主要记述“光绪二年绅民等禀奉清平县正堂”“重修香炉山上下二十里塘路”事迹,并将所有“乐善者”芳名及所捐银两数额开报后世。总计有86人捐银,包括监修5人,共91人。该碑横楣阴刻“永生不朽”四字,自右至左竖立记文,字迹大都清晰可辨,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清平镇驻地北约1公里小河滩,阴刻楷书“云晴天影阁,山静水深幽”。笔锋遒劲有力,系明工部尚书孙应鳌手书,因炉山酒厂筑小堰坝被淹没。
位于舟溪乡政府驻地西约1公里,舟溪河畔龙井处。碑高1米,宽0.5米,厚0.1米。碑文阴刻楷书,横楣为“永垂不朽”,碑文为:“窃维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秩序渐举,以资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其意义之大良有以也。我寨先人吴乜灵一公建立笙堂于此,名曰甘囊香笙堂。东抵余张二姓田,南抵余姓田及王姓田,西抵屯上寨脚,北抵桥。每年正月十六日起二十一日止,各寨均得参加毫无限制。笙堂一切秩序,均由我寨维持,禁吹鼓笙。特此碑铭,永昭后世也。”落款为:“虎场全寨人同立,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古历正月十五日立。”碑文为该寨人吴学新手书。该碑至今仍清晰醒目,1985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旁海镇驻地东南约1公里,养炸丢山顶。碑高0.7米,宽0.4米,红沙岩料石。正中刻“临江堡界碑”5个大字;右刻“行政公署铜仁府成、署荔波县知县察、署瓮安县兴萝谢、署清平县知县严”;左上方刻“署丹江厅修补知县洪卫千总陈庆元、土目张智”;左下方刻“南界银岩顶,左至大堰沟,直交界,右至凯哨岭”。最后镌“嘉庆二十年三月谷旦立”。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