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之地,是孔子的故乡。山东博物馆是国内第一所省级博物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省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件,居全国第七位。全馆一共有十件镇馆之宝,是山东地区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文物代表。
第6件是战国时期鲁国玉璧,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玉璧。第七件更是珍贵,是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红陶采用的原料为一般黏土,经过900-1000℃烧制,黏土中所含铁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就会呈现出鲜艳如火的颜色。这种红色是一种天然的装饰,是先民对血与火的崇拜。再经过表面打磨,瓷器光润亮泽,体现了先民制陶工艺的高超。
这件红陶兽形壶,模仿的是猪型,猪是中国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不仅供人食用,也是重要的财产。这只红陶猪形壶,造型独特。四肢直立,加大了高度,可以放到火上加热。尾部设置一如水口,嘴巴张开作为出水口。背部有执,便于提放。腹部鼓起,巧妙扩大了盛水容积。造型精巧,又不失艺术情趣。

山东博物馆所藏的甲骨文均是出土于安阳殷墟,涵盖了商代晚期200多年,文字内容涉及当时各行各业,是研究商代社会 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
其中“鬼方”卜辞记载了商代的敌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则记载了彩虹天象,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黑陶的烧制温度在700-900摄氏度之间,这种黑色是黏土与碳元素经过烧制形成的,漆黑如墨。而蛋壳陶是指薄如蛋壳的陶器,而山东龙山文化的黑色薄胎陶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般的厚度在0.3-0.5毫米左右,最厚也不过1-2毫米,重约50~70克,最轻者在40克以下。足以显示在4000年以前,我们的先祖在制陶的工艺上已经登峰造极。

亚丑钺(yuè)是至今发现的商代铜钺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因两面的铭文“亚丑”而得名。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两肩有棱,弧形刃。它的外形非常的特别,铜钺的内部使用透雕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人面纹,眉毛、眼睛、鼻子呈凸起状,嘴巴下凹。怒目圆瞪,龇牙咧嘴,非常的威武生动。
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采用人面纹、圆睁的双目、呲牙咧嘴的神态,威严可怖的面容,象征着王权的高大。

颂簋(guǐ)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高30.1厘米,直径24.2厘米。口沿上下装饰窃曲纹,腹部为凸起的玄纹,兽面象鼻足,双兽耳,庄重大方。颂簋最为珍贵的是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记载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而接受册命的人就是颂。
铭文书法工整秀丽,典雅规范,是西周王室的标准字体。是书法家临摹“金”文的理想范本。

中国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发现了玉石的晶莹之美,玉器从最初的生产工具逐渐向装饰品、祭祀礼器等方向转变。
鲁国大玉璧为战国时期的礼玉,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器形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纹饰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鲁国大玉璧器形之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中最大的一件。

在未发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之前,关于孙子与孙膑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并分别著有兵法流传于世。另有人则认为孙武、孙膑实为一人,武是其名,而膑为绰号。而且《孙膑兵法》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失传。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的同墓出土,彻底揭开了这个千古谜团,证实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书。也使《孙膑兵法》重现在世人眼前。根据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出版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文献。

东平出土这批彩色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 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是我国早期绘画艺术难得的珍品。
填补了我国汉代考古中无保存完好壁画的空白。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乃至全国汉代壁画和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它对于汉代丧葬制度、中国绘画史、民间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冕在古代与礼制息息相关,是祭祀和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所谓冕,大夫以上冠也。因地位高低,所戴冕的形制也不同。比较明显的就是冕前后垂下的串珠(旒,liú)的数量不同,帝王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
明代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所佩戴的冕,为九旒。藤篾(miè)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郑燮(xiè),字板桥,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擅长画兰、竹、石,是清代最具代表的文人画家。此画是郑板桥送给好友肃翁的画作。画的双松苍劲挺拔,几杆细竹清瘦、孤直,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别具一番自然情趣。
十件文物,是齐鲁大地从新石器时期到清朝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诠释了齐鲁大地文化的源远流长。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