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与“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海南吃水果上。
一般食物搭配,如饭后甜点,餐前开胃水果,都是建立在“咸”上的少许“甜”;倘若一直吃甜食,大部分人的口腔里会产生对咸食的渴求。唯有海南吃水果,直截了当地把两种味觉掺合在了一起。
形式上,大致分为“盐水浸泡削皮、切开的水果”,以及“调合(辣椒粉)盐沾着吃”两大类。盐水浸泡的有菠萝、菠萝密、西瓜、荔枝等;青芒果、番石榴、冰糖桔等则直接沾盐吃。于是海南大街小巷售卖,当地人家待客时,随处可见盐水浸泡水果,上水果配一小碟细盐或辣椒盐的现象。见怪不怪。
辣椒盐其实是“辣椒粉+盐”,小碟子盛了看上去更精致,简单的水果立刻变得讲究起来。
辣椒盐调在一起或各分成小堆,如若来点酸梅粉,手拈片水果,各醮了调味扔进嘴里,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咸咸的,同入口腔碰撞、溶解,刺激着味蕾,传导到面部,表情也变得丰富有趣了。
其实我国许多南方城市,东南亚国家均有甜水果沾盐蘸辣椒的吃法。既然是传统,必然有它的科学道理。
人们开始总结和归纳,盐水可杀菌,去除农药残留和人眼难以看到的污垢;盐水泡剥开的荔枝可以降火;盐水浸一下切开的苹果和香蕉,可以缓慢氧化不至于太早变黄等等。
而菠萝一削皮就被扔进盐水长时间浸泡,原因在于盐可以去菠萝所含的碱。据说这种碱有少许毒,触之舌头发麻,多食舌头、喉咙发肿,影响食享。
但其实用盐水浸泡水果的首要功效在于使带酸味、平淡无奇的水果提振甜味,口感更佳。
因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如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
而味觉又能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其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可发生改变,如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
如此看来,海南沾盐蘸辣椒吃水果,主要利用了味觉相互作用的原理。
“咸”与“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海南吃水果上。一般食物搭配,如饭后甜点,餐前开胃水果,都是建立在“咸”上的少许“甜”;倘若一直吃甜食,大部分人的口腔里会产生对咸食的渴求。唯有海南吃水...
“除夕”是指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民间俗称“三十晚上”。除夕是春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除夕,就是“岁除之夕”,这里的除有去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年的最后一天,新...
响水桥横跨杨溪铺镇卜家河口,原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其河水流动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几里外都可听到而得名。原桥是民国十四年修筑,桥面为块石铺成,两边设青石栏杆,桥高15米,宽3米,长10米,1958年因...
保定的美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从汉墓中发掘出的大量造型精湛、工艺奇巧的文物中,可见当时艺术水平的高超。元、明、清以来,保定的著名画家有田汉卿、王朴、金百陶、谢签礼、吴焕彩等,颇有名气,民初又有姚丹坡、...
惠东县城平山与大岭镇之间,西枝江缓缓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过。在平山青云社区靠近西枝江边的一个小山峁上,巍峨地矗立着青龙潭塔。青龙潭塔的前身叫“青云阁”,建于清代中叶,在上世纪50年代倒塌。青云阁的位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 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郎。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注释 《山海经》、《尔雅》、《楚辞》、《方言》、《穆天子传》的学者。他生性喜好搜奇猎...
据传,白依人的祖先,原来住在永胜县的莲瓦塔鲁地方,是蜜蜂引路,把他们带到了夸萼山这个好地方,后人为了报答蜜蜂,便把穿着的服饰制作成“蜂装”,吹奏唢呐传承民族的历史,歌颂自己的祖先。故而,白依人用火草布...
“祭窑”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地方性和行业性极强的民俗记忆。景德镇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窑仪式,主要...
1954年,台湾当局曾对岛内居民作过一次比较完整的姓氏调查,结果发现全台湾一共有768个姓,其中复姓4个。说到台湾的姓氏,有人曾说过一句玩笑话,假若你初次结交一个台胞,如果不知道他(她)的姓,就尽管称...
洗手间是我们日常使用极为频繁的地方,也由于公共场所的洗手间是众人共享的,所以在使用时就必须格外小心,以免影响了下一位使用者的情绪,而国外使用洗手间与国内有些地方是不太相同的。排队不论男生或是女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