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又称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位于长春市铁北,长春高新区东北核心区西南部,占地近12平方公里,1912年正式开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属长吉图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区。规划区域为南至四化桥,北至一间堡铁路桥,西至京哈铁路、东至远达大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9′00″至125°35′61″,北纬43°96′72″至44°00′50″之间.规划区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3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3公里。2014年5月29日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长期以来伊通河是一条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的河流,伊通河的四化桥至一间堡桥段,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点防洪工程。湿地公园建设还能够较好地解决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伊通河北段每天大约有65万立方米的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汇入这个区域,占地26万平方米的金钱堡垃圾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堆放240万立方米,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对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均造成严重污染。是伊通河北段的主要污染源,给伊通河北段水系造成了深度污染,使周围百姓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防洪排涝、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三大功能。通过对金钱堡垃圾场(封场)的污染治理,以及伊通河北段防洪区污水治理(截流),将更好地改善周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善两岸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综合能力。湿地公园已完成绿化面积315万平方米,柳堤上有柳树品种共计51个品种,739株,包括旱柳、白皮柳、金丝垂柳、金枝柳、垂柳、龙须柳、馒头柳、三蕊柳、蒙古柳、松江柳、河柳、筐柳、大黄柳、朝鲜柳、美国纤维柳等。另外,累计栽植乔木186个品种,6.97万株;累计栽植灌木144个品种,1.53万株。
公园总体布局上遵循着“两区”、“三带”的原则。“两区”项目分为内湖区、外河区,内湖区以原生池塘湿地生态环境为基础,融合景观游赏、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巧妙实现了生态保护、河湖分治的原则。外河区以保证水利功能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生物栖息、休闲观赏功能于一体,兼顾景观需要的“外河”区工程达到满足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以“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为主题的“内湖”区,创造性地运用“开湖叠山”概念,构建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优美景观。提出了“北湖”项目。“三带”指城市休闲功能带、长岛生态过渡带、绿色生态隔离带。
项目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修复为基石,塑造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交相辉映的美好环境,将长春北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最具生态修复典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公园。
作为功能复合的城市湿地公园,长春北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以湿地游赏、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休闲、科普会展、艺术创意、民俗活动、宗教文化、体育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湿地生态公园,将为远方的游客创造展现长春自然地域特色与人文活力的景区;为长春市民创造一处回归自然、融入民俗、感受艺术、崇尚健康的绿色休闲公园;为开发区创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齐备的优质生活社区,最终塑造城湖交融,生态科普、休闲健身、游览度假、民俗艺术共举的城市湿地公园综合体。
景区介绍主要分为十大景区,分别如下:
“北城艺风”——都市活力区,北城艺风桥南景区紧邻开发区核心,为城市绿廊。规划塑造充满活力、独具艺术特色、活动丰富、服务设施聚集的城市休闲街区;
“柳堤·枫岛·桦塘”——特色植物景观区,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春季绿柳桃花、秋季枫林、桦林绚烂多彩,展现独特的北方植物景观特色,成为柳、枫、桦的植物展示园;
“花影浮碧”——湿地游览区,保留原生池塘和丰富的水生植被,适当补充、丰富植物品种,创造以湿地植物为特色的游览区;
“水上邻里”——度假休闲区,湖岛环抱,是自然幽雅的国宾馆区;
“湖漾春晓”——运动康体区,保护自然的岸线形态和以柳树为主的原生树木,塑造以春景为主的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开阔、清新的户外活动区;
“长岛碧波”——湖岛风光游览区,在满足水利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宏阔、优美的湖景风光,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设计湿地博物馆,作为公园地标性建筑;
“北湖天地”——创意休闲区,将水体引入街区,创造变化丰富的水街建筑环境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环境;
“芦荡飞雪”——传统民俗体验区,利用现有村落进行改造和更新,沟通现有池塘形成蜿蜒曲折的芦荡港汊,创造以体验农家民俗、芦荡野趣为特色的游览区;
“民族家园”——民族村落区,位于四周环水的岛屿,空间相对独立,可以赋予比较私密的服务功能,并且营造出优美的环境,满足到这里的客人休闲、游览、娱乐、观赏等需要。设计以吉林各民族民居建筑为特色,定位为高级民居院落式会所区,营造相应的大面积环境绿化,满足室外观赏、休闲、健身、小型文娱活动的需要;
“涓流云影”——生态恢复区,建设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净化,作为污水处理厂中水的深度处理区,为湖区提供清洁水源,成为湿地公园修复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域,并容纳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监测等功能。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