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乡间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并常带以姓氏作地名或屋场名,如南埔的柯厝、施厝,山腰的陈庄、钟厝等。夯土墙民居在旧时民间也颇为流行,民国至建国初期,村民建房多建平房,房屋构造下半部分为杂石,上半部分夯土,房顶为瓦檐的民房。夯土墙是比红砖白墙还要节省的一种砌墙方式,是用红土、糯米、石灰混拌夯成。当地的雨水多,墙体上会留下了斑驳痕迹,当地的能工巧匠在墙体内加入了碎石、碎砖、碎瓷、稻草和贝壳等,使之连接得更稳固。泉港涂岭一带的山区,解放前民居均以溪石、山石、卵石垒迭为主,较富有人家才用红砖垒成墙。
建房前一般先请地理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定下基时刻;多选择向阳背阴、依山面水和冬暖夏凉之地。然后由工匠师傅绘设计图,主人凭设计图购买泥土、木料、石头。需择洪潮和吉日、吉时动土,安土地神位,早晚焚香供果。木匠、泥水匠、石匠同日进场作业,除三餐一点心及初二、十六日“做牙”加餐外,从动土到上墙模、安装大门、安装石珠大柱、装楼园、墙筑到顶放墙模、上中梁、出水(装屋园、钉屋架、铺瓦片、压砖块等),要办七次酒席,宴请木匠、泥水匠和石匠。上脊梁时,须择好日辰,举行上梁仪式,选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人扶梁,梁正中悬挂红布和宝袋(内装五谷种),左右两边挂上灯笼。架梁时,燃放鞭炮,撒花生、铜币,让小孩哄抢,以求财丁兴旺。同时摆上香案,供果合牲礼,焚香祭祀神只,祈求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祭毕,设宴招待工匠和乡亲。
一九七0年左右,泉港农村由于本地石资源丰富而木材供应紧张,因而兴建石构平屋,地板上铺红砖,白灰粉刷墙壁,无论采光、通气都有新的气象。较为普遍的是“四房看厅”、“五房看廊”平屋。“四房看厅”即中间为开敞式厅堂,两侧各有两房,厅前有门庭;“五房看廊”即五间房间前对着一条走廊,中间的房敞开,形成厅堂。上述两者厨房皆建于房侧或厅后。建房子的习俗也简化了,工匠的伙食自己处理,办酒席也只有开工、竣工和上中梁三次。有的还实行包工包料,或包工不包料等多种形式。
泉港民居使用石料的历史十分悠久。境内丘岗连绵,石料资源丰富,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己用石板做屋面,并以三合土(白灰、砂、黄土)灌缝,至今完好无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还广泛采用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以杂石奠基,条石砌墙,板石盖屋顶(如盖楼房,也可作楼板),梁、柱、拱、悬臂楼梯、门窗框、栏杆等建筑物构件,也全用石料。建筑工人使用石料得心应手,技术令人赞叹。石构民居外观甚少装饰,有朴素自然之美。与木结构民居相比,石结构民居具有经济耐用、寿命较长、不生白蚁、维修费用少等优点,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也比较能够满足沿海民居抗御台风和防盐碱腐蚀的特殊要求。但石结构民居也存在着抗震性能差,石构件笨重,加工、运输及安装比较困难等缺点。
一九八0年后,人们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多以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为前提选择建房地点和房屋朝向。多数是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款式新颖、明亮、通风,还向高层、套房式发展,设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餐厅、卫生间、阳台等。城乡新建的居民住宅群日益增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建成新居后,要择吉日良辰,举行乔迁新居仪式,俗称“入厝”或“过厝”。届时,全家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服,男的披红布,女的穿红衫(寡妇穿茄色)和黑裙,每个人都要拿一样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挂红。有的挑上盛着米的箩筐,米上面放着红模花;有的挑上盛着水的水桶,水内放着数枚银元(象征水宝盘);还有的拿着大秤、小秤、碗筷、炊具、扫帚等。长辈走前头,循序排列。到了新居时要大放鞭炮,并举行拜天帝、祭祖先仪式。中午办酒席答谢前来庆贺乔迁的亲戚朋友。
旧时生活落后,大部分的农村群众几代人、几户人家同住在一座旧大厝里,拥挤、低矮、潮湿,特别是“后房角”,老鼠、蚊蝇为患,虱子咬、跳蚤叮,卫生条件很差;现在有八成以上的村民告别古屋,乔迁新房,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但许多古式大厝还有人居住,如山腰小三房古大厝群里仍然住着近千人口,其中中厝和下厝住有二十多户计一百多人。居住在古大厝里的人一大半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随着生活的富足,他们的儿辈或孙辈大多在外面盖了小洋楼或买了商品房,而他们依然眷恋着古大厝。许多有条件搬出去的老人执意要在古式大厝里居住,其原因不外三点:一是他们在古大厝里居住了半辈子,对这里的一砖一柱都很熟悉,怀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二是古大厝宽敞幽静,冬暖夏凉,较之水泥钢筋建成的商品房来得自由自在;三是商品房楼高梯斜而又铁门重重,老人们出入不方便,而在古大厝里,老人们能够轻易地串门拉家常,其乐融融。
一些传统古大厝也渐渐成为祖祠,其厅堂为家族祭祀喜庆仪式之用,虽然大部分后人都迁出去,但一些重要的红白喜事,如结婚、送终等,还是要回到这里举行仪式。在山腰小三房古大厝群,还保存着一种独特的风俗:每一座大厝的大厅除了奉祀历代祖先的灵牌,还供奉着一尊保护神,每到这些保护神的生日或忌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或仪式。如下厝尊奉的保护神是杨家将中的杨五郎,农历四月二十三是其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下厝这一房支的后裔就要举行庆典活动,并请来戏班唱演数天,热闹非凡。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