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泉港的区位特点和地理环境,对境内的行旅民俗有着极大影响。泉港区位于泉州北大门,踞于湄洲湾南岸的一隅之地,海岸线漫长,海域面积一○五平方公里,拥有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自古便从海港通向浙江、台湾等地。陆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峭壁陡岩、峡谷溪流无数。泉港人为了拓展活动空间,发展经济文化,自古以来,修路、建桥、造船不断,努力改善行旅的交通条件,并形成相应的行旅民俗。
泉港北通省会福州,南抵泉州漳州,自古以来就是官民商旅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有一条“官马大道”从境内的涂岭镇通过,并在驿阪建有古驿站,驿阪之名也由此而来。在驿阪之北的古驿道上,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弥漫着明清风情的涂岭古街。
古街长一千多米,宽约二米,南起涂岭中心小学,北至镇政府旧址,以各种颜色的鹅卵石铺筑,旁边砌有排水沟。两边齐整的店面、参差的民居和低矮的露天厕所,以及百年古井,也都是鹅卵石所砌,色彩斑烂,外形滑润,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情。明清时期,许多赴省城或京都赶考的学子、巡察办差的官吏、南来北往的商贩,都在这里的商铺和客栈汇集。
由于境内多溪流,常见在通道过溪流处铺建桥梁。明嘉靖《惠安县志》称:“邑之跨溪谷间,疏潮汐,越沟渠而为桥梁者,不可胜数。”“惟取其临要冲大道,工巨而利溥者。”现惠安泉港两地仍存包括洛阳桥在内的五座古桥,大德桥和无量桥各占其一,是两座处于古代官道上的重要桥梁。
大德桥。位于涂岭镇,始建于宋代泉州造桥热潮期间,清朝经过两次重修。其处于原全国交通干线的“官路”上,作为一道交通要塞,横跨在驿阪溪上。《惠安风土志》称这条溪“是本县惟一可圈可点的溪,终年四季,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下雨时候,志得意满,奔腾澎湃,沟浍皆盈”。据说原来大德桥南起大德山麓(清道光二十九年知县同卜年重修碑记原来便立于大德山下),北接驿阪街(现在的驿阪街道原来也是桥的一部分,街尾以南大片农田就是当时的溪底沼泽地淤积日高而成)。按此推测,原来的大德桥至少长二百五十米以上,是仅次于安平桥、洛阳桥的天下名桥,分享“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并不为过。这座古桥随着上游陈田、菱溪水库的修建和地形的变化,桥身大部分废圮无存。现残存的大德桥为石墩石梁桥,南北走向,长二十四米,宽三.二米,高二米;三孔四墩,每孔跨度五.三米,长方形桥墩上端迭梁出檐,桥面各节由五条石板铺成,桥板条石最长5.9米,最宽0.7米,最厚0.4米,现在仍为乡间交通要道。
无量桥。也位于涂岭镇,横跨南田村溪头溪。桥始建于宋元时期,它也处于古驿道上,曾发挥着重大作用,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其为十七座古桥之一。相传无量桥早期原为木桥,由大圆柱杉木架设而成,桥板随溪水涨落而上下浮动,因此而得名“浮动桥”,后民间也谐音称为“浮浪桥”、“芙蓉桥”。至清雍正年间修造成石墩石梁桥,后来又经过三次重修。现此桥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造,长三十多米,宽1.8米,四孔五墩。桥面每节原由五条石板铺成,现各剩四条,最长的5.4米,最宽的0.65米,厚0.25米。桥墩用长石条犬牙状交错垒砌而成,桥墩两侧俱作舟尖形状以分水势减轻冲力,把桥身与桥墩连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座桥尚保存完好,仍作乡间通道,车辆出入较少,但行人来往不绝。
大德和无量两座桥的桥名,正好应了本地流行的一句俗语:“铺桥造路,功德无量。”民间认为:“铺桥造路,甲好烧香。”自古以来,官吏乡绅、有识人士普遍热心出资造桥修路,造福一方百姓。如蔡襄之母舅、泉港人卢锡不入仕途,乐善好施,其协助蔡襄主持建造举世闻名的惠安洛阳桥,历时六年多,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用过国库分文。
又如涂岭古街原为杂石铺成,是贯穿福厦古驿道的其中一段,因年久失修,每逢雨天,污泥四溅。康乾时期,乡贤陈文辉出资重建,方便往来过客。大德、无量两桥共修建七次,四次以上为民间急公好义之士出资玉成。以前乡贤在神灵前烧香许愿时,也有许以心想事成之后,修筑乡间道路和小桥之愿,表示其虔诚之心。清同治年间南埔镇施厝女子施氏天生丽质,书织兼通,发愿:“若能嫁为贵人妇,誓在溪(施厝村中之溪)上建桥,造福梓里。”后果然嫁肖厝人奉政大夫肖继光,富贵双全,便央告其夫心愿,肖继光也乐为其事,雇工匠以石筑成通联七八个乡村的兰陵桥。泉港许多华侨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也慷慨解囊,修路造桥,改善故乡的交通条件,在社会上频频传为佳话。如龙马溪横贯界山镇境内,其阔二十余米,处于东张村路段的溪桥是两个镇二十多个乡村的交通要道,解放初溪桥出现险情。一九六三年,界山籍华侨筹集资金,及时建筑了一座石拱桥。家乡人民为纪念此事,遂将此桥称为“华侨桥”。
乡人筑路建桥,亦有一番礼仪。筑路时要先择日动土,安土地神位,焚香供果,初二、十六“做牙”。路建好后,过去是选夫妻双寿的长辈剪彩,现在则由出资者和有名望的人士剪彩;旧时剪彩后,由男人先行,妇女在后,现不拘此俗。建桥时也要择日动工,旧时要推选村里大房大姓、子孙众多、家资富有的长辈动土。动土时安上土地神位和鲁班神位,焚香供果。动工后,初二、十六要“做牙”,祈求建桥施工安全。建桥完工后,要举办酒席宴请建桥有功人员,并进行“谢土”。古时桥建成后,还要让村里三十六岁当爷爷的人牵孙过桥,算是“开桥”,然后才让众人过桥。
清嘉庆版的《惠安县志》载:“岁暮,商贩以入兴泉,鸡鹅羊豕(猪)大抵由吾邑往者多也。滨海业海,亦不废田事。自青山以往,业盐又出细白布,通商贾辇货之境外几遍天下。”泉港古有“农商税赋半惠安”之称,又拥有大型盐场,“业盐又出细白布,通商贾辇货之境外几遍天下”。通商风气如此之盛,若从陆路,必经官道,若从水路,则从境内各渔村港口。泉港海岸线漫长,海域面积一百零五平方公里,《泉州渔业专辑》载,峰尾在宋朝中期就有捕鱼人家往福宁府(今宁德霞浦)一带作业,明朝初期,渔船已常往浙江、台湾作业。宋元时期,泉港的渔民商人便从境内海港通向宁德、浙江、关东、台湾、香港等地。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出洋“讨吃”,便是从家乡扬帆出海。
随着时代的进步,泉港已发展成新兴石化基地和现代化港口新城,三二四国道穿境而过,泉港和福州、厦门分别相距一百多公里,处于福州、厦门两个对台试点直航口岸的中间,是闽东海陆交通的重要通道。与上海港相距五百一十海里,与广州相距五百四十海里,距台中九十海里,是最理想的通台、通商、通航口岸。区域内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福厦高速公路穿过泉港区,并有二个出入口;区内“四横三竖”路网已经形成,连接三二四国道与码头的通港路和连接三二四国道与城区的驿峰路两条城市主干道宽敞清洁;漳泉肖铁路货运量不断增多,全长三十四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即将全线通车;规划中的福厦高速铁路穿境而过。现代化的海陆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使泉港交通风情更显时代特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2月中旬发布了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挪威得分最高,排名第一,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国家。本站()为你分享全球最宜居国家排行榜具体排行。人类发展指...
近日,根据英国媒体BBC的报道,目前世界上最胖的女人艾提因心脏和肾衰竭去世了。可以说是活活胖死的,这些病症都是由于她的超级体重给身体带来的巨大负担造成的。她的最大体重曾达到了整整1000斤,也就是半吨...
红崖大峡谷属太行山系,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端,晋中市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寺有9公里之隔。峡谷...
乌孜别克族,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
大安桥,是一座多跨的石樑桥,位于平南县大安镇,大王庙之右,横跨新客河。建于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咸丰初断于寇,同治七年附近士商捐资重建”。自古至今,是大安往来武林的石桥。大安桥,长35米,...
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文化。陈炉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20公里处,因陶瓷生产而闻名。陈炉陶瓷业自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至今仍在继续,在绵延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中...
布依族崇拜自然,以为万物有灵。他们信奉社神、山神、水神、雷神、石神等,也崇拜牛、狗、青蛙、古树等动植物。所以,石有石神,树有树神,水有水神,家有家神,门有门神,户户立家神、贴门神、祭灶神,对传说中神灵...
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他以22岁的生命,将有限变为无限,将短暂变为永恒,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铸就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为了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牺牲后,抚顺市委、市政府...
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人走近观看或说东道西。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讳把饭碗反扣过来,进山打柴带米出门时,...
乌干达迄今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婚礼习俗更是饶有风趣。当人们在乌干达乡间施行时,会不时地披风几个大膀大腰圆的壮汉肩找一位少女在杂草丛生的山间上飞快地奔跑,少女边挣扎边呼救,就在这群人的后面不远处,几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