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县新城镇布荣村后山,曾有一座大型的明朝古墓,墓主人就是明初新兴籍刑部侍郎陈鼎,关于这座墓葬的修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掌故,这些掌故都极具传奇色彩。
话说明朝正统二年,刑部侍郎陈鼎受命捕蝗于河间诸郡,不幸积劳成疾,明英宗差遣御医医治无果,病逝于京城,享年四十八岁。因陈鼎生前是一代廉能之臣,政绩显著,明英宗为他的去世而深感痛心,便降旨追赠陈鼎为嘉议大夫,并命人扶陈鼎灵柩南归新兴下葬。与此同时,明英宗还派遣一国师南下新兴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以葬陈鼎。
国师奉旨,便星夜赶往新兴寻龙点穴,最后在布荣村后山寻得一佳穴,此地四畦皆低,独穴的浮出,形如莲花,最初喝形“塞水山”。之后,国师便将所得佳穴经过上报给明英宗,明英宗看过奏章后,认为国师所言佳穴是好的,只是喝名不好,他认为“塞者即绝”,有绝后之意,这是对先人的不敬,便亲自为该穴更名为“索水山”,意思是吸水之地,水为生灵,能主生生不息。陈鼎墓址确定之后,明英宗就要考虑给陈鼎划多少祭田,就是在陈鼎目前划出若干水田,然后租给农民耕种,待稻谷收获之时,这些农民就要按量上交谷子,用于陈鼎墓的春秋祭祀之用。有人就上疏明英宗,建议着人到陈鼎墓前吹响号角,但凡能听到号角声的土地皆为陈鼎墓祭田,但是明英宗细想之下,认为如果赐给陈鼎一角(国)之地,那就等于全国的粮税全给陈鼎收了,此法甚为不妥。接着,又有人建议明英宗赐给陈鼎一锣(螺)之地,着人到陈鼎墓前敲响铜锣,凡是能听到铜锣声响的土地都为陈鼎墓祭田,明英宗这次同意了。就这样,一代名臣陈鼎得以在故乡新兴下葬,而他的墓葬六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凡是他家族的男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均会前往其墓拜祭。直到文革时期,陈鼎墓被毁,他的墓碑被人抬到附近做石桥,后来才被有识之士提交新兴博物馆收藏。
陈鼎墓的掌故还在新兴民间广泛流传,只是陈鼎墓本身已被毁坏,这未免是一大遗憾。展望未来,陈鼎墓可以得到修复,并且作为一处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后人瞻仰,让国士风度重现人间!
明朝太保陈璘将军是云浮三罗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因战功昭著而为后世称道,三罗地区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是多不胜数。在诸多的陈璘传说中,尤以陈璘以剑斩山刻石的传说最繁,其中陈璘斩山润程溪的传说在都杨民间广泛流传。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程溪(今都杨降水河)流域发生旱灾,旱情持续特异,时人皆受苦久矣。一夜,六都南乡陈璘大将军梦见程溪龙母娘娘显灵,请他到程溪除旱救灾。陈璘醒后,对此梦记忆犹新,只觉此梦如真实发生一样,他半信半疑,就率领一支军队直向程溪而来。陈璘到了程溪后,见当地果然大旱,河水断流,百草不生,土地干涸,民皆菜色。陈璘见状,十分不忍,他策马往仙菊方向走,一路考察当地山川形势,当他来到一处名曰“凫塘坳”的地方时,只见此地群峰耸立,山上草木茂盛,料定此地积累有大量水资源。于是,陈璘便举起他那八十斤重的桃木剑,纵身一跃便向着凫塘坳山斩了下去,只听得天地间发出一声巨响,凫塘坳山一分为二,中间顿时有一股清泉滚滚流出,一直注入到程溪,由程溪滋润两岸土地,河水得以续流,五谷百草得以重生,当地群众得以重新劳作,一时旱情得以有效控制,时人莫不叹陈璘奇功。后来陈璘去世,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程溪两岸的民众为了纪念陈璘斩山引水的功德,便为陈璘所引山泉命名为“太保甘泉”,陈太保芳名永世流传。
陈璘斩凫塘坳的传说,和陈璘题魁岩、陈璘题止戈岩的传说如出一辙,都是后世人出于对陈璘将军的崇敬、爱戴之情而神化起来的,当然,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历史上的陈璘将军,的的确确是为三罗地区的开拓、建设、发展事业作出过不休贡献的,作为三罗后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陈璘将军,广泛宣传他的故事,让他无私无畏的精神更好地传播开来!
陈璘,是云浮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因开拓三罗、智靖朝鲜、平定播州之乱而名垂后世。陈璘去世后,就葬于六都南乡莲花山,大营村有陈太保祠奉祀,关于他墓葬的传说,在云浮民间广泛流传。
那是明万历初年,陈璘追随广东总兵官张元勋征剿罗旁山瑶民,在数月后彻底平定罗旁瑶乱,朝廷在原来的罗旁山区范围的基础上建制罗定州、东安县、西宁县三邑,任陈璘为东安县参将,镇守东安县,并协助东安知县萧元冈主持营建县城的工作。从此,陈璘便落籍东安县,在落籍东安县之后,陈璘经常带着士兵参加营建县城工作,并修筑一系列利民、便民工程,时之县民莫不赞叹。后来,陈璘又从东安县出发,先后平定朝鲜倭祸及播州杨应龙之乱,官至左都督。
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初八日,陈璘在家病逝,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钦赐祭葬。民间相传,由于陈璘生前功劳极大,所以他一直被朝中奸臣妒忌、中伤,在陈璘病逝之后,他的后人为防止陈璘墓葬会被奸臣派人破坏,就为陈璘设了七个疑冢,以迷惑朝中奸臣。在陈璘出殡之日,有八口棺木由陈璘家同时被抬出,然后有八支送葬队伍向着八个不同方向出发,将这八口棺木葬于不同位置,于是就有了八座真真假假的陈璘墓,在这八座陈璘墓中,只有一座是真墓,其余七座均为疑冢,但是知情人士绝口不提,后世就没有人知道陈璘到底葬于何处了。这便是陈璘七疑冢的传说。
然而,在历代官方文献中,均没有陈璘疑冢一说,如历代《东安县志》也均记载陈璘葬于六都莲花山,这实际上也符合历史背景,毕竟陈璘是明朝太子太保,他属于以国葬形式下葬于莲花山,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只不过,莲花山陈璘墓早已在文革年代被毁,正如作家徐南铁的《断垣残壁朝晖里》一文云,今天大营村里的所谓陈璘墓无非是陈璘韩国后人以一个在中国被“文化大革命”遗弃和拆毁了的名义而新建起来的,至于陈璘本人的真身到底葬于何处,今天已不可考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更希望民间流传已久的陈璘疑冢的传说是真实的呢?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