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般多为人家酬神(俗称“烧猪”,旧时生病祷神“允的”)而演唱。它保存了古代“打七”、“了愿”的民间习俗,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丧葬和巫文化风俗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戏剧起源与发展史难得的活教材。
在古时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叫做“傩”,举行时,伴着行走的有节奏舞蹈,就是傩舞,以后这种傩仪和傩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新的表演方式,并加入故事内容,便形成了以驱邪逐鬼为目的的傩戏。
唐朝时,童子戏用以“开坛驱鬼”,记载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欲设计加害于他,于是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祟,要张天师捉鬼。张天师便将五兄弟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便贴出皇榜招贤驱鬼,引来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在此铺设坛场,开坛了愿,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宦官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
童子戏的剧目多为生活小戏和公案戏,比较丰富。演员均为男性,也分角色演唱。其伴奏先为狗皮鼓,后加入二胡、三弦,唱腔粗犷而单调,含有牛歌、夯歌成份,乡土气息浓厚,高亢激昂,口语化强。演唱的剧目主要有《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多为因果报应等迷信色彩极浓的内容。童子戏的艺人除具备戏曲表演基本功外,还必须具有剪纸、扎花、绘画、书法、雕塑等技艺,因为在铺坛祭祀仪式中,第一个项目就是剪纸做幡。因此,童子戏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童子戏有两个支派,即水童子和旱童子。水童子艺人主要依靠船只作为交通工具,奔赴各墩埠演唱,或以船头为台演出。旱童子艺人则是走村串户进行演唱活动。
童子戏因长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动,缺乏独立性,故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剧种。特别是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推进,封建迷信活动被社会文明所排斥和扼制,童子戏也就自然呈现出萎缩和濒临失传的厄运。目前,童子戏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信,通过搜集、整理、挖掘童子戏的历史剧目,对传承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重庆酉阳土家族宗教信仰虎图腾土家人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土家人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把自然界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当作神灵来崇拜。如天神、雷神、地神、...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
一、孟母孟子叫孟轲,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三字经》中有“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个中国人都对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二十四节气诗》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
一、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清永陵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座落在永陵镇西北一公里之启运山南麓。陵寝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山环水抱,风景壮观,交通方便,气候宜人。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俗叫“过年”。除夕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
在日本,如果你恰巧碰到有人头戴狰狞面具夺门而入,而一家老小则手拿黄豆向其抛打,千万别以为是遇到了歹徒,这是日本人为保全家平安而举行的“撒豆驱鬼”仪式。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且贯穿了...
揭阳玉雕业,主要集中于揭阳市东山区阳美村,这里素有“金玉之乡”的美称,从事玉器加工贸易已有逾百年历史。走进阳美村,仿佛是来到了一个玉器王国,玉器铺一家挨一家,遍布于村里的条条街巷,就连十六、七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