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西北部,辖9镇7乡,人口68万,面积3869平方公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宜州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南距首府南宁320公里,东距工业重镇柳州76公里,宜柳高速公路、金宜高速公路、河都高速公路、黔桂铁路和323国道穿境而过,交通运输通畅便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宜州塑造得“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下枧河山青水秀风情万种;龙江河群峰叠翠碧水似玉;祥贝湾茂林修竹风光旖旎;古龙漂惊险曲折动人心魄;六坡水库碧波荡漾草色连云;霞客游线攀岩探险天下一绝;更有会仙山、多灵山,山山独特神奇悠远;西竺寺、紫云寺,寺寺幽深静谧悠远;白龙洞、珍珠洞,洞洞称奇异彩纷呈。走进宜州,这里美不胜收的奇山秀水绝对让你置身于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佳意境。
宜州风情浓郁山歌悠扬宜州居住着壮、瑶、苗、水、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一直演绎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刘三姐山歌千年延绵不绝,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八月十五山歌会,每一处都让身处歌的海洋。彩调剧《刘三姐》、《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赛龙舟、壮族婚俗趣味盎然,狮子上刀山、踩火盆、过火海、抢火球等民间绝技令人赏心悦目,传统民间小吃琳琅满目样样挑战你的舌尖味蕾。走进宜州,这里原生态的民族风俗、神奇的三姐传说、动听的三姐歌谣,绝对让你沉醉痴迷留恋忘返。
关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石成仙。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
宜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是一片生态优美的净土、投资兴业的热土、宜居旅游的乐土。宜州境内有煤、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已利用水能达21.6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54.9%。是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糖料蔗基地,全市桑园、甘蔗种植面积分别达33万亩和28万亩。宜州工业基础良好,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综合产值突破56亿元。宜州是老三线工业基地,拥有广西省级工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62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7.0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10.67亿元,年平均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50.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2.99亿元,年平均增长4.4%;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6.01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59亿元,年平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25.2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4.83亿元,年平均增长1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47.2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4.83亿元,年平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6602元上升到2015年的24114元,年平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941元上升到2015年的8172元,年平均增长10.6%。
改革开放以来,宜州市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特色文化“走出去”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呈现出上下联动、渠道多样、交流活跃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宜州市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通过展览、民族歌舞演出、民族民间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借助文化旅游节这个平台,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了宜州的特色文化资源。宜州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歌舞彩调剧《刘三姐》分别到湖北、上海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充分展示宜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各界人士对歌仙故里、宜人之州神奇魅力的了解,促进刘三姐传统优秀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世人更加了解歌乡宜州、歌海源头的美誉。
斯里兰卡“三大怪”中最有趣的非高跷垂钓莫属。高跷垂钓只出现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寥寥可数的几处海滨,据说是独特的地貌让鱼儿喜欢在这里聚集。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阿杭格默,笔者看到当地在近海处密密麻麻插着一根根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西方人结婚仪式有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西方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现在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西方婚俗的影响,比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元始天尊,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 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原始天尊妙无...
拉祜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有从妻居的习惯。婚恋方式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抢头巾是拉祜西(黄拉祜)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
韩城人对老年人的生日尤为重视,叫做“祝寿”,或称“过寿”、“贺寿”。一般人从60岁起过寿。每10年一大寿,其他年龄过寿规模较小。贺寿日,亲戚邻家前来祝贺,儿媳给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儿送寿盘馍、寿糕馍...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
长寿山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北10公里处的长城西北侧山麓。距秦皇岛市区18公里。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占地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游览用地3.45平方公里。最高峰鹦鹉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