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清明或九龙峰谭公诞时,香港、南洋、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惠籍人士或在外省工作的惠州人,回乡扫墓或朝山进香,离开惠州时亦会从这几家较大的年画经销店买回几幅珍藏或悬挂。
另外也有一些小店,大多也是文具、锣鼓店、香烛档等,临春节或清明前,都会到这几大家门店去批发大捆大捆的年画代销。这些红红绿绿的年画,或悬挂、或“卧地”或“坐台”,如春花丛丛,使平日暮气沉沉的老城添注了几分活力。
惠城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应是《老鼠嫁女》。这是年画作者根据民间习俗创作的。旧俗,农历除夕之夜,户户都在屋墙角或门边点亮一盏小油灯,给送亲的老鼠照路,并流传这样的故事:从前,有户人家养了一只馋猫,因偷吃了两条鱼而被人揍了一顿,于是猫儿下定决心,要乘老鼠嫁女之机来个“一网打尽”向主人立功赎罪。鼠族们得知这个坏消息,经商量决定派鼠大哥带上礼贴及礼物去收买猫。礼贴写道:“本宅小鼠嫁女,略送薄礼表心意,鲜鱼四条香酒二,奉送猫公勿嫌弃”。馋猫收礼高兴得很,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先前的诺言早已忘净……在年画艺人的笔下,《老鼠嫁女》是这样的:一队老鼠从画面走来,队伍里有司乐的、打彩的、提灯的、吹唢呐的、鸣金、敲鼓的、送礼的,队伍中间是几个轿夫抬着一顶花轿,轿里坐着盖有红头盖的拟人化老鼠新娘,正含情脉脉,憧憬着即将到来的良辰美景……这幅年画意味深长,可谓家喻户晓。
1916年左右,惠城的一些大商店内,又出现了在广告画上加印日历的月份牌年画,这种年画,既能美化店面,又可查看日历,很受惠城群众的欢迎。月份牌年画的创始人是上海的周慕桥,他原是画国画的,后吸收西洋画技法创新,画法接近单线平涂,但还没有用炭粉擦。
1919年,惠城一些大商店已悬挂使用擦炭粉、形象十分逼真的挂历年画。开始使用此法的是郑曼陀、周柏生等,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杭樨英、金梅生、李慕白、金雪尘等新秀,绘画技巧更超过前辈,对月份牌年画又有所发展。这些年画各具风格,中西结合;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讲究透视、投影,故立体感强,构图饱满,博得惠城群众喜爱。但当时惠城仍未有这种年画卖,要去广州买,而广州也是从挂历年画的发源地上海购进,所以即使是商家,挂这种年画的也不多,而且价格也贵,小本生意人不敢奢侈(画价约中等收人之人半个月薪水)。因此种种原因,挂历年画也成了惠州一些大商店特别的“装饰”,为这些商店提高知名度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久,湖苑与吉庆堂至广州购进挂历年画零售。1920年后,随着挂历年画的不断降价、质量更好,好多年画店都有挂历年画零售。各商店大多普及,中等经济收入以上的家庭也大多买来悬挂。
惠城人喜爱年画,惠城的美术工作者也喜欢创作年画,自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前夕,几次在城镇或各学校年度的美术展览中,年画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多以水粉、国画、木刻、剪纸等形式表现,内容也很丰富,既有历史题材的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更有不少是描绘惠州西湖、罗浮等风光名胜,令观众兴趣盎然。
解放后,年画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通俗画,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专业及广大业余美术工作者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开拓,一幅年画中,运用水彩、水粉、粉彩等不同工具不同画种齐上阵的现象已不鲜见,只要对表现主题有利的就用。例如一幅山水年画,除了可以用纯国画、木刻、剪纸、水彩、水粉、粉彩画等画种表现外,也有人选取各画种技法的精华应用在画面上。如水彩画技法与原料对表现水的透明、流动性质感特别好,于是便以此法描绘水,并在一些盛开的花上运用,使它们显得更生动新鲜;水粉画对石头、野坡、动植物、人的肌肤表现力较强,有一种深厚度与力度,作者也借用之……凡此种种,说明当时惠城年画作者已在传统的水粉年画(当代年画应用最广泛的画种)上大胆革新、大胆突破,并取得成绩。另外,就国画而言,也不再是写意、工笔那样泾渭分明,写意国画中有工笔成分、工笔国画中有大写意的环境衬托。用国画绘制的年画中,所用的工具、原料也不局限于固有的笔墨、颜料,可视情况大胆用上水彩、水粉等原料、用上油画笔……
有趣的是,惠城年画创新者除年轻一代外,更有老一辈的作者,如薛秀亭老画家的一幅描绘永福寺遗址幽静风光的年画,用色与技法大多是国画式,但亭边小花草,天空云彩等也用了较重的水粉,却显得很协调,更有质感与情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文革”前,各大城市美术出版社大量发行各种形式的年画,且价格便宜,一般对开彩色年画,形象逼真,题材多样,价钱也只有一角三分钱、最贵的也不超过三角伍分(此为大堂用的年画)。真是又平又靓。民间印的年画在惠州城镇开始失去市场。以后随着送戏送书画下乡活动的开展与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连深山的农家逢年节也改贴城市机印的年画了。原有的年画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改为刻寿桃模、龙风饼模等木版印模,售给城乡的居民作年节自制糕点小食的印模。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
孝感因孝子董永“孝行感天”(孝亲之情感天动地)而得名,以至于人们以为孝感县设立是因为董永这个孝子才建县的,然事实并非如此。孝感的前身为孝昌县,以“孝道昌盛”而得名。为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
胶东有糊制“纸斗”的风俗,以荣成、文登、莱西流行最广也最有特色,至今尤存。纸斗又称纸笸箩,是盛物的容器,多用来装针线布头及绣花样子,也有专门做成鞋盒和帽盒的。常见的纸笸箩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苇箔或...
斯里兰卡“三大怪”中最有趣的非高跷垂钓莫属。高跷垂钓只出现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寥寥可数的几处海滨,据说是独特的地貌让鱼儿喜欢在这里聚集。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阿杭格默,笔者看到当地在近海处密密麻麻插着一根根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西方人结婚仪式有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西方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现在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西方婚俗的影响,比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