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这位老先生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后人经过详细推算,居然将他的出生日期精确到“天”,锁定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生前创立了儒家学派,开办私学,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可惜他那一套学说并不受诸侯的待见,最后返回鲁国,郁郁而终。
可以说,孔子在生前并不得志,可谁曾想到,他在死后却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政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就落成了。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季予以祭祀,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孔庙还没上升到国家建筑的高度,还只是一个地区性的纪念建筑。
让孔庙一跃而成为国家级建筑的是汉朝。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95年12月,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还,途经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曲阜孔庙到了清代已发展到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殿宇466间的建筑群。这其中巍峨雄伟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让孔庙走出山东,遍布全国的是唐朝。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开始大范围修建,遍及各地。
让孔庙落户北京,挤入政治中心的是元朝。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
让孔庙彻底成为国家最高规格建筑的是清朝。说来有趣,清朝统治者本是满族,但是清代尊崇孔子却最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到了康熙皇帝时,他亲自到曲阜孔庙行叩拜大礼,到了雍正时期,破格准许只能是帝王宫殿建筑才能使用的黄色琉璃瓦用在各地的孔庙建筑之上,孔庙走上神坛。
据统计,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到了明代,孔庙已有1560余座,到清代,更是达到鼎盛,有2000余座。这么多的孔庙基本分为三个类型,即是孔氏家庙、国庙、学庙。
先说家庙。历史上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至于“国庙”,顾名思义,那就是国家级的孔庙,也是两座,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我们在上文都有过交代,它们是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除了上述这些孔庙之外,剩下的孔庙都可以称之为“学庙”。在古代,这些学庙都是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相当于“学校”,它们以办学为宗旨,又将学习儒家经典与祭祀孔子相结合,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关于这些复杂的名号,都有其历史渊源,这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我们选几则来解释解释。比如说“棂星门”,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也就是文曲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这一般是庙的第一道大门。再比如“大成门”,这个词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由此衍化出大成殿,包括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都是来源于这句话。
从祭祀的角度说,各地孔庙供奉的人物也是大体一致的。文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比如上面说的崇圣祠,就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大成殿,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所谓的“四配”,指的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二哲”则是孔子的其他一些弟子,还包括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
至于祭祀仪式,则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文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现在各地也经常进行祭孔活动,程序略有不同。地点也不一定在孔庙,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地孔庙的保护利用上,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孔庙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孔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