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旧志载:“居人不论大家小户皆有浴室,男女老少,夜必澡洗,寒暑无间”,此习沿存至今。本县山区,家家都有澡锅,经常洗澡,澡水用来浇菜、肥田;畈区,农户家庭有澡锅的也不鲜见。城内浴池有“雅座”与“普通”(俗称大澡、小澡)之分。雅座有躺椅,供茶水,可提供捏脚、修脚、擦背等服务。每当工作疲劳或身体稍感不适。人们总想去浴池浸泡全身,然后靠在躺椅上休息,闭目养神,以消除困乏,这叫“靠大澡”。洗小澡比较简单,称之“花钱不多,洗得快活”。爱上浴池洗澡的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部分中老年人,把洗澡看作是一种生活享受,一年四季,每天必洗,故俗谚称广德人“早上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近年,由于住房条件改善,生活富裕的家庭建有卫生间,自备浴缸、热水器;一般家庭则用澡盆加薄膜浴罩,仍然保持常年洗澡的习惯。
烤火又称取暖,是广德冬季传统的习俗。无论城乡、贫富,冬季都要烤火。山区以烧木柴、竹片为主,或挖树蔸搭配。入冬以后,自晨至暮终日不断。农村家家都有“火塘”,有的在厨房一角,居室较宽的单辟一间或半间。火塘用砖扣砌,或在地上挖个坑。火塘上一般都悬挂一只炊壶,兼烧开水。每逢雨雪天气或晚饭后,全家围坐火塘边烤火,来客也坐火塘边。旧时农家习惯:男的搓牛绳、打草鞋,妇女纳鞋底或做针线活,老年人则抽旱烟管,天南地北闲谈的话题很多。城镇普遍烤炭火,用木制边长约50厘米的正方形盆架,上置特制浅底铁质火盆。无论山区火塘或城镇火盆,多数在临睡时将“底火”用灰压实。如底火不足,则再加生炭一块,以便次晨生火。从冬至前后开始,直到春暖,从不间断。
县境属山区,旧时行旅以步行为主。老弱病残者乘坐独轮手推车或骑毛驴。少数官绅富商出门坐轿,新娘坐四人抬的花轿。30年代,宣(城)~长(兴)公路通车,沿线村镇居民偶尔搭乘客车。城镇中极少数人以自行车代步。
建国后,山区通公共汽车的村镇逐渐增多。80年代后,乡乡都通公路,自行车已经普及,三轮车、摩托车直通山区村落,人们外出多以车代步。
旧时,过桥让路都让老人先行,出门者远道行旅十分谨慎。民谚有“行船走马三分命,小车后面跟死人”、“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客人,富盘缠”等,有的中老年人习惯在出行前静坐半小时,检点有无疏漏之处,如行旅用品是否备齐以及必要的嘱咐等。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