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换衣
汪公大帝名叫汪华,在太平天国年代,是有功之臣,六州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军区司令职位,管六州即:徽州、盐州、衢州(金华)、婺州(婺源)、尧州(上尧)、宣州(宣城)。他能管这么多的范围的安全。因此人的筹资在街川天堂玩坑口建有一庙纪念他,一保平安,二镇山洪。他的第九个儿子叫汪九相公,同样得到村人的敬仰,于是在璜蔚为他迷造一座“刺封忠护候”庙,主像称为九老爷,后边还有一百多个菩萨,以保本村平安吉祥。每当为他进行一次革新修容,这一活动持续三天三夜,较为隆重热闹,村人就叫“菩萨换衣”。
1、接菩萨。村人在农历四月十五日,由东南西北中五个人分各管,带上五色 旗、三角旗,蜈蚣旗、鸾驾等,点上香火、鞭炮到“勒封忠护候”庙,接出菩萨,抬着、驮着,锣鼓打击,前面由两人拖着两块罗汉竹,四面开道锣,肃静、回避牌子,再抬着菩萨,撑着绫罗帐伞,跟着36件锡制鸾驾,20副大小锣鼓队中,各管顺序穿插随行,村民迎接,一直接到村名天堂汪公大帝庙。
2、换衣。指把菩萨的腹脏内的生物遗存取出,再放进新生活现的动物,如小蛇、青蛙、鱼、蟾蜍、壁虎、老鼠、喜鹊、相思鸟等。这些生物根据性能对号入装,还有一些小菩萨将放一些符状,然后封好,再用油漆重新涂染,如需新添菩萨,一并整理归类。穿好袍服,戴好头盔,使菩萨焕然一新。
3、送“菩萨”。第三天又与第一天的队伍和形式,起早去汪公大帝庙接出各种菩萨,送归“刺封忠护候”庙。香客便可进香,香溢川村。
“菩萨换衣”活动持续三天三晚,除以上主要程式内容外,还连唱三天三夜大戏,即在祠堂坦上搭台唱京剧、徽剧,其他小剧种戏分别在东冬担、木头雪坦,杨高梯坦上演出。大小两源、淳安、遂安香客不断涌入本村。就连乞丐也不少,一百多人前来要饭、凑热门。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说当时徽州府南门外都不多见。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