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安置县于北宋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辖有16个镇。惠安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42公里,面积972平方 公里,人口110万。
由於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早在4000多年前,居住在崇武大山和东园音楼山岭的先民,就以渔猎为生;宋元时,惠安人已由海路与各地经商。明清两代,更以海为田,开辟盐场。现原盐年量占福建省的四分之一。而年产水品占全省第三位。由於靠海产螺,故惠安也称为“螺城 ”。惠安也盛产花岗岩,并拥有十多万名石雕匠及建筑工人,素有“石雕和建筑之乡 ”美称。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
一、简介
惠安石雕是以硬质的青石料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惠安县,成品多用于建筑装饰。
惠安石雕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较早地传播到海外,在东南亚等地备受推崇。在国内,它与曲阳石雕齐名,“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说在石雕界广为流行。
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的称誉,雕艺源远流长,享有盛誉,已形成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和碑石等六大类上万个品种。
惠安雕艺源于黄河流域,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当时的闽南始祖林禄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圆雕等立于墓园以示壮观;唐朝名人王潮墓园中的人物雕像、宋朝的洛阳桥墩上的石将军等,都体现了惠安石雕的悠久历史。进入明清时代,作为建筑装饰品和文化艺术,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石雕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商品流通于市场。
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多为圆雕。这些作品粗犷流畅,充分体现古代中原文化的特点。此外,也可见到一些精细传神的浮雕作品。明代时期,石雕内容趋于丰富,技艺也较为精湛。
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艺术风格转为精雕细琢,形成惠安石雕的独特风格。清末在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性工艺品竞赛中,惠安石雕以玲珑、纤巧、流丽、繁缛的特点,在全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惠安的雕艺工匠走遍各地,并把作品和技术传播到全国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史载,石雕工艺品在清朝初期就从古崇武港运入台湾,至今台北龙山寺的“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石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光彩夺目,许多寺庙、民宅保留着闽南石雕艺术。
建国后,惠安石雕市场不断向外拓展,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石雕工艺又有新的跨越,门类更细、技艺更高,发展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园林雕塑、建材构件、碑石、器具、工艺品五大类产品千百个品种。
技艺采用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以玉雕、盆雕的细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惠安石雕以精湛娴熟的技艺,充满时代活力地走向世界。从南京中山陵、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岗山纪念碑到周恩来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中华世纪坛,无不凝聚惠安人民的聪慧才智,成为惠安石雕艺术辉煌的见证。
近年来,为了集中展示新时期惠安石雕艺术,惠安县兴建了科山公园及崇武石雕博览园,园内荟萃了大量的石雕精品,这些佳作充分展现出山之阳刚、水之灵秀、大海之粗犷、流云之飘逸的特有风格和魅力。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惠安石雕业已步入正规化、大型化的发展轨道。2000年,惠安石雕行业总产值达65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
仅2003年,惠安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
惠安海岸线长141公里,沿海有大小港口14个,其中崇武港是历史最悠久的渔港和避风港;崇武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滨石城,它建于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惠安也拥有中国古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它建于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
惠安女极勤劳朴实,衣着服饰十分奇特而又绚丽多姿,已成为惠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富有浓郁乡情的“渔文化”和“石文化”,常让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惠安,南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湿,草木繁盛,海天一色。惠安女是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在南国的阳光和海风的抚摸下,身材颀秀,性格活泼,是天海灵秀造出的奇葩。她们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闻名海内外,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
惠安人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石工天下闻名。坚固的花岗石在他们手中柔如面团。“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见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她们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粗砺的花岗岩石条,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一路微喘轻叹,不避烈阳的脸上挂着汗珠,此景此情,让人怜惜、让人震撼。
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在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