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仍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毛乌素沙漠,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毛乌素沙漠退出陕西版图,陕北地区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陕西的伟大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深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演绎了全球环境治理的绿色样本。
昔日沙窝窝,今日变绿洲。这是历史的契合,时代的奇迹,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的最好回应与践行。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生态建设创业史。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的坚守。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依托退耕还林等工程,按照“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思路,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等综合措施,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在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新建以樟子松为代表的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硬生生地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沙海巨变,举世瞩目。这是百万榆林儿女,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经过70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是在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中取得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人民英雄史。
在陕北,种树成为一种信仰,种树成为一种理想。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凭借坚强毅力、超常的干劲与浩瀚无垠的荒漠和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抗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生乐章。以牛玉琴、石光银以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孕育、磨练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是一个从无豪言壮语、绝少慷慨陈词的农家女子。从1985年承包万亩荒沙以来,她贷款雇人,人背驴驮,治沙11万多亩。1993年,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1996年,她受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组织邀请,登上了庄严的联合国讲坛,联合国的官员说她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楷模。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1984年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干陕北硬汉,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林农杰出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全国治沙英雄等60多个奖项。
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年间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
在榆林,无论是牛玉琴、石光银还是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中的典型代表,都是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为绿色而奋斗,为绿色白了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