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箫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凤翔历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千年园林东湖,西府“三绝”,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是传统的妇女手工艺术品,历史久远。西府凤翔的民间刺绣布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诗经》就记载有甘肃、陕西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能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形象载体——民间刺绣,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彰显其特殊价值。
刺绣与布制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凡布制品都有刺绣图案,刺绣品多为平面,而布制品是先绣后缝,是立体的。凤翔刺绣布制品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四季瓜果、人物故事为题材,写实与写意夸张相结合,体现其诗情画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品的使用与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使民俗活动更加多彩多姿,如新婚妇女陪嫁的物品被、单、帕、巾、枕头、袜底,端午节用的香包等。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自公元十六世纪以前到今天四百七十多年来,一直生在农村。从年画画稿、雕版、印刷到绘彩,都是乡村农民手工操作的,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长期以来,经过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广大农民的喜爱,打下了长久的群众基础,并有了一定的影响。
凤翔木版年画全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填染,风格古朴自然,造型夸张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西部黄土风情和西部地域艺术特色。
风翔年画的确切渊源尚待考证。据解放前南肖里村,邰氏家族祀封的明正德丁卯年绘制的一幅祖案上记载,大名正德二年(公元一五零七年)该家族中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至今有四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了。在陕西的民间木版画中,门画是个主要题材,而秦琼、敬德又是门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题材。
目前,凤翔能够制作木版年画的人已为数不多,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延续面临着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凤翔木版年画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在陕西各地民间统称为曲子。
“
起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凤翔草编工艺日臻成熟,作品早已成为一件件民间艺术品,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制作技艺就是“凤翔三绝”中“女人手”的集中表现,可见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
凤翔草编技艺历经数十代人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当地一种传统手工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乡村妇女以麦秸、马莲草等为原料,编制草帽、提篮、草帘等生活用品,草编制品以经济、轻巧实用得到人们喜爱,当地有以显示新娘心灵手巧而赠送新郎一顶新草帽的习俗,自古到今代代相传。
是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乡土艺术,农村妇女尤为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窗户都被贴得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纸花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凤翔剪纸形式多样,主题广泛。从色彩上分单色、套色、染色三种。手法分剪刻和刀刻,以剪刻为主。初学者采用烟熏底样,照图描剪。风格具有严谨、清秀、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凤翔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艺人们长期的琢磨提高,具有纯手工制作,构图严谨,造型生动,线条挺拔,技巧精湛,玲珑剔透的独特地方风格。剪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面镂花艺术,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同时构思又富有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张变形,装饰手法更随意而顺乎自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性。
,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