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锅庄既在堂屋中间的火塘或火炉上架一个“希米”(三脚架),上安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锅圈,圈上架锅。“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
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家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
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
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既最尊贵的白石神)。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使女人位。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皆放妇女座旁。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朗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
羌族的主食,除玉米蒸蒸外,尚有:
金裹银 先煮大米,后下玉米搀和粗粉,焖熟后,黄裹白,吃时配酸菜或肉菜。
荞面条 和荞面时要掺“野棉花”(一种野菜)。荞面条的长度是衡量主妇炊事水平的标志。搅团 原料为杂面,配“酸辣汤”食用。
酸汤面 以酸菜熬汤,再煮面。
面疙瘩 将麦面、荞面或玉米面,拌成小疙瘩煮熟。可与大米稀饭共煮。
玉米汤圆 以玉米粉包馅(腊肉、油、盐、白苏等)制成。
玉米羹羹 玉米粥加酸菜等,配馍馍吃。
炒面 用青稞面或小麦面炒熟(加盐、猪油或白苏),多作出门的干粮。吃时用三个手指捏成小团放嘴里。
大米干饭 过年时才吃。
烧洋芋或蒸洋芋 蘸蜜或盐吃,也属于主食,也可将熟洋芋做成糍粑,或摊薄饼卷菜吃。
馍馍 在羌民主食中,馍有重要地位,饭稀则上馍馍。馍馍用白面加上玉米面及肥肉粒、盐、花椒等做成,供直接食用或切片炒食。馍馍不可称馒头。因为“馍”“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
副食品 副食中常见者有酸菜、驼驼肉、苦荞凉粉、血豆腐、猪血灌肠、猪肚子骨头、油炸洋芋片、腊肉等,也吃火锅。
驼驼肉 系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一人一驼。
猪肚子骨头 宰猪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熏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丛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肉食主要是猪肉、羊肉,猪肉一般都是抹上盐腌上几天,平摆在锅庄上风熏干,再挂出去,这就是腊肉。猪油亦薰干制成腊猪油,吃时再割下一块食用。
羌族的“羌”字从羊,从“人”,即古代的牧羊人。可知,自古羌民与羊就有密切关系。如今羌民仍养羊,常吃羊肉,吃法多为煮。
很多羌民不吃牛肉,认为牛,特别是耕牛,应受到尊重。牛死即剥皮埋掉,意谓牛已脱去毛皮,下辈子转世为人,不应再任人驱使。
也有的村寨吃牛肉,煮食。茂县的赤石苏区则喜食生牛肉。杀牛后,选块牛肉割下,趁热蘸盐巴吃,味道鲜美,吃后身强力大,能耐寒抗冬。
羌民吃马肉、狗肉和野兽之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名也吃。
但吃肉也有禁忌,例如,产妇禁吃马肉、母猪肉、耕牛肉、羊肉和姜。小孩禁吃猪尾巴,说是吃了干什么都落在后面;小孩还忌吃猪蹄子,说是猪蹄上的趾叉会把好运叉走。
羌民重互助,农忙常换工。给谁家做,谁家伙食就格外好,除“猪膘”、香肠、猪肚骨头、白酒及各式馍外,第一次休息时还兴“打尖”(加餐)。路近就送醪糟蛋,路远则在出工时,即带上特制的馍馍。
修房子(多在农闲时),同寨的人都来帮忙,只管酒饭,不付工钱。掌墨师坐上席,长者陪酒。菜肴重实惠,少者八九碗,多至十一二碗。不得刚好十碗,因为“十”与“石”谐音,狗吃食的碗才是“石碗”,故应避开。招待换工或帮工,应慷慨大方,吝啬者会被讥笑。
饮料 饮料主要是酒和茶。据记载,对我国酿酒技术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古人,禹之臣仪狄和禹的后裔杜康都与羌族有瓜葛。现代羌族同胞仍特别爱喝酒。男性人人都喝,且海量惊人。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醪糟酒,饮时用长竹管咂吸。饮“咂酒”,往往要由在场最年长的人讲四言八语合辙押韵的吉利话,并由长者先饮,其他人依年龄次序咂饮。平辈的,年龄又相近者可同时咂饮。重阳节酿的“重阳酒”,可保存一年以上;用玉米酿的“玉米蒸蒸酒”,具有地方特色;在原料中加了蜂蜜,酿成的有甜味的酒,则是女人和孩子们的饮料。
近年,国内名白酒及香槟酒、白兰地、威士忌等,也传入该地。这些酒要用杯子喝,故称“杯杯酒”,是富裕者的饮品。
羌族住地产茶。旧时北川的“白羊茶”是贡品。羌族饮茶习俗与汉民同。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熟识者多替付茶钱,以示友谊。贫苦无茶树之家,常饮老茶叶,或以茶树枝代茶,此俗近年已经很少了。
羌民虽有牛,但不喝牛奶,也不吃酥油。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