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一个善于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民族,“从音乐、文化、宗教中可见一斑,习俗就更是这样了。”和家修说,“化賨”这种生活习俗就如释义上所说的,“賨”本质上是一种赋税,一种货币,“化賨”为纳西语,“化”为群体之意,“化賨”即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做“賨”这个活动。
虽然纳西族的“化賨”中所提到的“賨”与古辞海中的这个“賨”是否有联系仍无定论,但另一纳西学者和晓燕认为,从历史发展看,公元前221年前,巴人活跃于甘肃南部等地,纳西族渊源于中国西北部河湟地区南迁的古羌族人,而古羌族的一支于公元前384年就开始迁徙至甘肃东南、川北地区和川西南一带。
从历史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当时迁徙的古羌族族人有可能到达了巴人的聚居地,这个“賨”的说法在当时可能被借鉴过来,并被沿用下来。
纳西族人对“化賨”活动中的“賨”,也有自己的解释。“賨”指的是各人拿出东西合在一起之意,这个解释中的“賨”与巴人建有政权时要交纳的赋税“賨”很相似,都是需要交出钱财或者物品,只是前者存在于一个活动组织,而后者是当权者硬性要求。
从文化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延续至今的“化賨”活动体现的是纳西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复归”,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化賨”最初来自外族,被纳西人“拿来”,在“拿来”中得到继承和创新。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气的,为此民间有不少关于“福气”的讲究,比如耳垂大的人有福气、嘴厚的人有福气、过年时“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这些古老的风俗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民众对美...
 
          境内居民的生育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崇尚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家庭,对生育极为重视,与盖房、结婚一起,称为人生3大喜事。妇女分娩,俗称“占房”、“坐月子”。婴...
 
          在越南,“中秋节tết Trung Thu”还被称为“儿童节tết Nhi Đồng”(还是越南小朋友们,加上“六一”,他们一年中有两个专用节日了)!虽然也吃月饼也赏月,也知道这个月中此时的月亮最大最...
 
          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
 
          今天这篇文章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知晓,对号入座,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况,请第一时间去联系自己信得过的师傅,不要再耽搁拖延下去,以免错过最佳化解时间。1、身边能说知心话的朋友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孤独郁...
 
          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之间流行氏族交错从表婚,亦即姑舅婚(指姑舅表兄妹三者间的通婚,这是群婚制的一种残余形式。姑舅表兄妹不属同一氏族,因此在实行亲兄妹间禁婚的群婚制时,姑舅表兄妹可以结婚,这在今天的维达人中...
 
          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的都安、马山、巴马、南丹和桂西的百色、平果、大新等县广大农村。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间舞蹈盛行,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就有两千多年前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