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由于长年战乱导致男人数量减少,女人无依无靠,于是也出现“一夫多妻”现象。他们更喜欢用粮食来表示老婆在家中的地位。比如:他们把大老婆称为“大米饭”,二老婆称为“二米饭”,三老婆是“米粉”,四老婆是“面条”,五老婆是“方便面”。其寓意也颇为贴切:“大米饭”作为主食,人人不可或缺;“二米饭”虽然有变化,但终归还算主食;“米粉”则是点心,是主食的补充;“面条”是很饿时拿来充饥的;“方便面”却是很随意的东西,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放一边。
中国香港、澳门之前一直沿用《大清律例》订立的妾侍规定,直到1971年颁布的《婚姻法》才杜绝香港男性纳妾及休妻,但在1971年前,在《大清律例》允许下所纳妾侍若仍然在世,她们与她们的子女以及后代,仍然享有承继权(但承继权分摊比例少于妻子)。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澳门赌王何鸿燊。他原有一妻一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公开了二位姨太太,按照当地规定,只要前两位妻子不去起诉,法院就不会管他的“家务事”。
2008年的一次对簿公堂时,香港大法官邓国桢甚至公开表示:“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男人可以包二奶,可以有情人、情妇,也可以与她们生儿育女,这些都是合法的,无需法例监管。”由于香港法例不认定任何事实婚姻,妻子掌握丈夫包二奶证据的唯一作用只是可以申请离婚,所以除非害怕离婚,否则男人“包二奶”可说无需任何忌惮。
“一夫多妻”有着父权制婚姻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进入阶级社会后,“一夫多妻制”还带上明显的阶级特征。这种情况下,“一夫多妻制”的当事人到底是否“幸福”,可谓冷暖自知。
英国《独立报》曾报道过印度农民如何对待他们的妻子们:他们常常因生计受到威胁,卖妻现象相当频繁。这些农民通常按妻子姿色,以4000至1.2万卢比(100印度卢比约合14元人民币)不等的价格,将妻子“贱卖”给放债人。买卖双方只需签订“婚姻契约”,签字画押后即可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这个契约还规定:一旦丈夫厌烦了他的妻子,就可以将妻子转卖给另一个男人。
在中国,一个能干的皇帝,其中的一条标准就是妃嫔众多,才能皇族兴旺。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康熙皇帝的后宫,妃嫔、贵人等有姓氏可查者共32人,所生皇子共35人,皇女共20人。但中国历史上,帝王驾崩要妃嫔殉葬的陋俗向来盛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在其次子秦王朱樉死后,命其子两名王妃殉葬。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也遵遗诏、依古制,将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殉葬先王。
这种轻视女子生存权的做法并非中国独有。在国外,古时候一位曾娶妃嫔高达4000余个的贝宁阿波美王国的一个酋长,临终前也是挑选了41个年轻漂亮的妃嫔,勒令她们饮毒酒自尽,为自己陪葬。
这种“一夫多妻制”下,女子地位全靠丈夫宠幸,因此“争风吃醋”已是寻常事。女子也容易沦为“生子机器”。比如马赛男人的妻子可以选择与其他年龄相似的已婚男子过夜,遇到这种情况,她的丈夫甚至会主动避让,目的只有一个,即他的妻子与外来男人生的孩子也要归这丈夫所有。
为达到生孩子的目的,很多地方的一夫多妻制并没有明确伦理论,儿子甚至可以娶父亲的妻子为妻。
中国古代胡人风俗中,便有父亲死后,其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就有说王昭君死了丈夫后,是因为不愿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而自杀身亡。
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这样启示人们:“一夫多妻原则,是为了繁衍种族。”作为伊斯兰教的教义、唯一的根本经典,《古兰经》允许一个男人拥有4个正妻。至于男人“右手拥有的东西”(指作为战利品的女奴,或是教徒的寡妇),可以为数几人则毫不限制。但又有强制规定:赠予4位正妻的财产必须均等,而且丈夫也必须平等对待她们,不能冷落其中任何一个人。
《古兰经》中还提到,女性不孕、不贞、年老,都可以成为离婚的理由。如果离婚,赠予妻子的财产都要由丈夫收回,此妻遂被逐出家门;如果是以“性格不合”等理由诉请离婚的妻子,只要还给丈夫一半的赠予财产,便可带着当初的陪嫁妆奁离开夫家;假设是妻子主动请求离婚,就得主动放弃接受遗产的权利;丈夫的遗产,合法正妻可得2/3,嫡长子可得1/3,这种继承法至今仍无多大差异。此外,正妻之外的婚姻被视为“重婚”,近亲相奸也被严禁,可见当时女性的地位和人权已有相当的评价。
一个男人离婚的次数也有限制,以三次为限。如果财力许可,还允许“一时婚”存在。“一时婚”就是“在一定的时期间同居,而且对同居人履行经济上的保障”。但这种“一时婚”和“一夫多妻”制一样,几乎可说是富裕阶级的特权,也是一种买卖婚姻。
这便是目前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国家仍普遍维持着“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社会,公然维持“一夫多妻制”的伊斯兰教国家,主要目的仍在于繁衍子孙,奠定权力基础。
非洲尼日利亚的犹罗巴族人至今仍信奉“妻子是财富的象征”。在那里,地产、房屋都不值钱,更没有什么银行可供人储蓄存款,最实在的财富便是妻子。他们认为,妻子越多,表明地位越崇高、越有声望。当地曾经有一位名叫阿莱布卡的酋长,拥有妻子多达400个。几乎每一位新娘都是花大价钱购买回来的,最低价也在700美元上下,购买新娘的钱,须由新郎交给新娘的家属,新娘自己也可分得一部分。当地的女人们都很热衷嫁给拥有多妻的男人,她们认为这是无上的光荣。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