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曲阜沿327国道东行50公里即到泗水县泉林泉群省级风景名胜区。
泉林,为泗河源头,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亦因此而名扬天下。据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现陪尾山侧,黑虎、趵突、珍珠、红石、双晴、淘米等诸多的泉珠联星列,喷雪涌玉,或出于石窦间,或隐见于沙土内,或为浅地,或成深潭;泉大如虎口,泉小如豆粒。波涛潆洄,如流烟之作阵;涌腾怒吼,如翻云之成堆。五步成溪、百步成河。穷古至今,滔滔不绝,汇为巨流成泗河。泉水涌珠喷玉,澄清如晶。泉中水藻,青翠如梳,随波飘荡,如绘如织。
如诗如画的泉林,引众多的先贤圣哲、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为之折腰。
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既在此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为“海岱名川”;《读史方舆纪要》及《山东通志》更称其为“山东诸泉之冠”。1684冬,康熙大帝巡省方岳,瞻岱宗,祭儒圣,后至泉林;观诸泉,登陪尾,盛赞泉林乃“泉源胜地,圣迹所存”。乾隆皇帝对泉林情有独钟,先后九次驻跸,留下赞美泉林的诗文达190多篇,更有历代文人骚客赞叹泉林诗文200余篇。
泉林泉群开发极早,远在北魏北齐时陪尾山西侧即建有“源泉祠”,唐代予以重修并更名为“泉林寺”。明代在泉林设水部公署,修三坊建六亭。清代因康熙、乾隆巡幸,逐年进行改建,规模不断增大,挖湖筑山,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泉林行宫,该行宫坐北朝南,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宫殿、楼台、亭榭等共114间,最著名有“行宫八景”。至此,泉林集圣地、名泉、行宫、御苑于一体,为天下所重,盛极一时。可惜,经民国、历文革,建筑物损毁殆尽。
进入九十年代,泗水县委、县政府决定保护开发泉林泉群,投入几百万元,做规划,迁民房,清诸泉,挖湖筑山,修牌坊、御桥、大门、甬道,立御碑,建泉亭,植树栽花,经过几年的保护开发建设,泉林泉群景区已规模有成,景点日多,199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
如果您有暇至泉林,漫步《泗河渊源》坊,赏红石泉;越过文、武、御桥,立观泉亭,赏诸泉喷涌,瞻御碑耸立,看万树成林,轻烟袅袅;荡舟紫锦、玉泉湖,荷花飘香,野鸭掠飞;飘飘欲仙。“山色因心远,泉声入耳凉”。站在陪尾之巅,俯视清澈的泉水,远眺起伏的群山,令人心旷神怡。泉林的一泉一石、一碑一坊,无不记载着古老的过去,也闪烁着不平凡的今天。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动听的故事,圣洁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以憧憬。更有那古老的卞桥,叙说着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世事变化,让你欲去还留。
泉林,真乃天下奇观!是几近干涸的济南“天下第一泉”和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旧县志载:“吾邑泉林,为齐鲁胜境,吾圣祖仁皇帝,高宗纯泉源,两朝圣驾南巡,屡驻烨焉。题泳殆遍,云章晨翰,增辉泉林。”是说康熙、乾隆多次游幸泉林。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回銮,途径泉林,曾于此地的子在川上处“停骖弭节,瞻眺久之,恍乎如有所得,殆移晷而后去”,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泉林记》,并刻石碑立于陪尾山麓,泉林寺旁。
乾隆帝是个风流倜傥,颇有文采的皇帝,一生喜欢省方巡游。曾先后六次南巡,六登泰山,八临曲阜,对泉林则更是青睐有加。1756年45岁的乾隆首次驾临泉林,在他来之前扩建了泉林行宫,增建了行宫八景和文武御桥。新行宫内亭台廊榭,典雅有致,林光泉韵,幽然成趣,堪比南国园林,胜似蓬莱仙境。初次驻跸泉林,乾隆帝饱览了泉源胜景,徜徉其中,怀古思今。乘兴写下了七律《至泉林二首》镌于赑屃御碑后面。为新建的八个景点分别赐以嘉名,每景赋诗一首,成就了有名的“泉林行宫八景”:近圣居,在川处、横云馆、红雨亭、镜澜榭、古荫堂、九曲彴、柳烟坡。
乾隆先后于1757年、1762年、1765年、1771年、1776年、1780年、1784年,直至1790年79岁最后一次来泉林驻跸,34年间九下泉林,令人叹为观止。每至泉林,他便沉醉其中,辗转吟哦,赋诗题字。拒不完全统计,仅在泉林的题诗就有153首(未计对联和匾额)。自从他首次作了《至泉林二首》和《泉林行宫八景》诗,以后凡来泉林,就一定要叠《至泉林二首》的旧韵作两首七律,从一叠、二叠,一直到八叠旧韵,共作了十八首。《泉林行宫八景》诗也是每至必题,从一题至九题,八九七十二首,一首不落,二者合计就达九十首,这在他游览过的景观中实属罕见。泉林乃一乡野弹丸之地,论山(陪尾山)不过是个平缓无峰的土坡,论泉也难比济南的趵突泉和无锡的惠泉,何以偏偏对这个小小的泉林如此偏爱,几近如醉如痴呢?
他对泉林的喜爱,是缘于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泉林虽然远离都市,僻在乡野,但却有如深山的美玉,深闺的佳丽,有着自然天成的气质和超妙脱俗的意趣,来到泉林可以远离喧嚣,寄情山水,休息身心。当然,更深次的原因,则是缘于泉林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乾隆帝的两句诗概括了他喜游泉林的原因:“总是圣踪钦想象,宁关胜境恣游陪”、“泉林岂是泛林泉,圣迹昭如云汉悬”。是泉林的胜境,更是泉林的圣踪,始终在强烈地吸引着他。这与康熙帝赞扬泉林的“泉源胜地,圣迹所存”如出一辙。在他看来,孔子的川上之叹,蕴含了儒家道体的全部真谛,不能领会这一点,纵使不辞劳苦来游泉林,也不过是徒费时光。然而“千秋川上徘徊者,谁解宣尼道体拈”?匆匆游客中真正能领会川上之叹意蕴的又有几人?
据《南巡盛典》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东巡到曲阜朝圣,曾来泗水泉林驻跸,观泉赋诗并撰《泉林记》一文。
(清)爱新觉罗•玄烨
朕被服至道,诵法孔子于诗书简册之中,羹墙载见,如闻其言论而接其声容者,匪伊朝夕矣。尝以不得一登阙里,观其车服、礼器、山川、风物慨然。至圣之音徽,每低徊于中而不能自已。迺者在廷之臣,咸谓古者天子巡省方岳、观察民俗。朕俞其请,因念岱宗在望,于迈鲁郊,夙昔所怀,今兹可慰。
岁之冬月,舆卫北还,抵于泗水东境。距其县治五十里,陪尾山之阳,众泉出焉,石窦(左山右含)岈,清流荡燏,下合沂泗,远波悠然,相传为子在川上处云。旁有古寺,厥名泉林,坡阤幽旷,树木茂密,虽古今异时,陵谷不改。去圣人之居如其近,意者当日杖履所经,周览原泉,默契道体,喟然发水哉之叹者,其即斯地耶?于是停骖弭节,瞻眺久之,恍乎如有所得,殆移晷而后去也。
夫天地无终穷,流水之出于天地者,亦无终穷。圣人之道,川流敦化,万古不息,与天地流水同其无终穷焉,其何能已于予怀耶?孔子之系易,其言天也曰“行健”;言地也,曰“无疆”;孟子之言水也,曰“盈科而后进”。君子之于圣人之道也,溯源穷流,学水至海,亦若是焉而已矣。
朕即幸宫墙,亲觌至止非遥,而又喜泉源胜地,圣迹所存,而得游历其处也,遂为之记。
(清)爱新觉罗•玄烨
偶从川上驻行旃,密柯重林带野烟。
俯仰古今成一辙,源泉昼夜尚涓涓。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赫哲族的小年。关于节俗的用意,与汉族说法相同,是为了送灶神上天。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画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种粘粥饭)。有的把“拉拉”抹到灶门上,目的都是为了把...
双月桥在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这里是孔子贤徒子路的故乡,名泉如林,溪流纵横,山川秀丽。双月桥的来历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双月桥当初只是一座连接两村的木桥。这一年,连续几天的大雨,把这...
对苍南县灵溪镇大观南山边郑姓村民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中秋节,在该地有“尝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说法。郑姓人过中秋之所以特别排场,就是因为在这天他们要祭请家神“三乳妈”。中秋节这天,郑...
云通寺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河北省临城县城东南方向北盘石村,国家2A级生态旅游区邢台市交通局丰乐园内。寺后远山千岭竞秀,门前近水泜河东流,周围果木塞川,林木蔽坡,红墙金顶犹如海市蜃楼在绿海碧波之上浮现...
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始终贯穿于布朗族的全部宗教生活中。在布朗族的神灵观念中,鬼神不分,鬼神有善有恶。对于善神善鬼,人们对它采取亲近和依靠的态度,凡婚丧、节庆都要向它祭献、卜问,一切都要征得神灵同意后才能...
蒙古族历来有祭天、祭山、祭火、祭星、祭佛灯、祭敖包、祭成陵、祭吉雅其等活动。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